文/叶秋臣
《安家》的热度不论在哪个平台都非常之高,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看到点赞量数十万的短视频,剧中人物和事件的关键词在热搜榜上也是频频亮相,有关剧集的评论和文章更是铺满了屏幕,相信很多朋友都在追孙俪和罗晋的这部剧,并且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叶秋臣当初追看这部剧的原因,其实就是冲着题材去的,因为在国内想拍好这个行业的话难度实在太大。但看着阵容和演技都够分量,前面几集的节奏很快也不拖沓,故事的吸引力又非常强,于是就这样顺着习惯看到了现在。
这部剧原来有个名字叫《卖房子的人》,但私以为不如《安家》这两个字亮眼。
为什么?
如果是前者,那么剧情会更加侧重于房产中介这个行业内的工作者,他们的客户只是阐述卖房人故事的附属品,剧情在本土化时会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因为国内的中介大多数还是像阿拉丁和小红帽那样,徐姑姑和房店长的安家天下静宜门店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所以观众在观感上会认为剧情过度偏离现实,没办法感同身受。
但《安家》就明显不同了,因为它把重心放在了“家”这个令人温暖的字眼上,前面再放上“安”这个动词,本来就有一种平稳之感。
“安家”既是让人在某某地方落下生根,也是让家庭生活持久安乐之意,很符合中国人对于房子的认知。
我们在剧中看到了许多买房和卖房的客户,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有因为两代人教育孩子存在观念冲突所以要搬家的,有因为孩子不孝所以将父母驱逐门外的,有因为感情问题所以要闹离婚分家产的,有因为卖房子看明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还有因为想分到巨额的房款所以撒泼胡闹的,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