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莱被谁杀的,到底谁杀了魏莱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3 04:17:17

魏莱被谁*的,到底谁*了魏莱(1)

《少年的你》里,魏莱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家境优越,学习优异,外貌出众,首次出场时的微笑也非常治愈。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生,匪夷所思地成为校园霸凌的施暴者。

最终,鲜活的生命凋谢在还未完全绽放的年纪。

一边看,一直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那副天使般的面孔,在施暴时,屡屡露出恶魔般的微笑。

/ 01 /

3个细节里,魏莱也是受害者

第一段,在审讯室,电话突然响铃。她以一种挑衅而又轻蔑的语气问道:“谁打的电话啊?是谁找我啊?”,话语刚落,警察说:“*”...

此时的魏莱,情绪大变,瞬间失控,像发了疯一样,“为什么要叫他们来?”

面对可以保护她的妈妈,在魏莱的眼神里,感受不到爱,只有恐惧。这种恐惧感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就在第二段细节里。

第二段,警察调查胡小碟自*,魏莱的母亲和警察的对话:

“我们家孩子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我和他爸爸给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个自*的孩子或许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学和她开几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楼自*了”。

“和别人不一样”,“最好的”,“自*是她不行”...这些语言的背后,不是妈妈多么以她为傲。

而是在传递着,“不能犯错”,“必须做到最好”,而一旦做不好,就是“人有问题”,就会得到惩罚。

第三段,魏莱请求陈念原谅,惊恐万分说出道歉原因,不是来自于良心和道德的忏悔,而是:

“我不想再复读了,因为复读,我爸爸已经一年没有和我说话了”。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身体残缺,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理念”。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最终,时间久了,它们就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成为生命的底色。

要不形成“攻击型人格”,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行为容易冲动、过激。

要不,形成“退缩型人格”,即在高压下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与人交流出现问题,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

此时的魏莱,早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枷锁,而施暴,成为她反抗和获得优越感的渠道。

/ 02 /

我是“魏莱父母”,需要知道

1、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而非是谁的延续。

这样说,并不是说,要父母放弃帮助子女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毕竟就像周星驰说的,“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而是要区别愿望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愿望是希望更好,但也承认这个世界存在不确定性的事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并按想法行事。

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希望对方必须接受我们的想法,而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客观的条件限制。

当我们有了期待之后,一旦对方没有达到期望,就会产生失望,进而实施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体罚,更可怕的是语言暴力。

“你就要跟别人不一样”,“你要做最棒的”,“真后悔生了你”,“你太让我失望了”,“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东西”...

2、给予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让对方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的情况,都会得到关爱和信任,应对每一次挑战。

而一旦对方需要帮助时,就可以及时地伸出双手,和他一起笑对风雨。

信任可以激发潜力,而及时的帮助,产生安全感,无惧挑战。

最重要的,不仅是发正内心地做到,还要经常说道,告诉对方,你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

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人,更容易形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了几百个学生完成给定的试题。

实验最终发现,那么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更愿意完成有难度的试题,表现更出色。

相反,具备防御型思维的学生,不愿意挑战更难任务,而且在最终自己填写分数时,40%左右的学生都撒了谎:虚报成绩,而且都报高了。

/ 03 /

我是“魏莱”,需要知道

1、放下自卑情结

自卑?你可能觉得这个词和魏莱没有关系,但她的种种行为表现,只是为了获得优越感,其本质仍是自卑。

情结情结,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且自己相信绝对无法解决时,就会出现自卑情结。

而由于自卑感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所以争取优越感,就成了一种补偿机制。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小北威胁时,魏莱是恐惧的,但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小碟和陈念时,脸上流露出的,正是获得优越感的兴奋。

精神分析里有一个词叫“全能自恋”,一个婴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动念,妈妈就会喂奶,一哭,就会有人安抚。

当发现世界不再如自己期待那样反馈时,为了满足这种全能的优越感,就会找其他的方法。

所以,调皮的孩子,不是真的调皮,只是想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而已。

常打架的孩子,不是真的喜欢打架,只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很强大而已。

只是,目的和方法都是非理性的。没有人是全能的,所以也无需证明,更是无法证明的。

我就常常受困于此而不自知,才有很多内耗,消耗心力。直到,我认为强大无比的CY对我说:

“我不是,也不想成为圣人,你不是,也无需成为圣人”,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2、错误不等于个人失败

我们的文化总是在教育我们要尽力避免犯错误。我听过一个说法,父母对孩子说的话里,90%都是教孩子“不要做什么”。

在这种教育环境里,我们对错误也有了特别多的负面评价。很难把错误当做是一种反馈,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很容易把错误当做是一种失败。

犯错之后,我们会本能地认为:我犯了错,那一定是我不够聪明,没把事情做对,就会把错误等同于失败。

当我们把错误当做一种“证明自己不行”的失败时,我们就会回避错误,一旦不再犯错,能力成长也停滞了。

而实际上,错误仅仅是事情做成什么样的结果判断,这里不仅有个人的因素,往往是诸多综合因素造成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而个人失败则是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两者根本无法等同,越成功的人,背后的失败教训越多。

3、能力正是源于犯错

犯错是我们和外部环境的一种特殊的互动方式。如果在回答一个超过当前能力范围的问题,答错了,外部环境就会以种方式反馈给你。

如果我们抓住了机会,花更多的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力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适应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机制,我们面对难题和挑战的过程,其实也是大脑通过适应环境学习的过程,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细化。

这就是能力成长的过程。不愿意去面对挑战,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真正变聪明的机会。

电影里的魏莱们,结局是悲剧的!开始时的压抑,一度离开电影院,以为是在看惊悚片。

希望在现实生活里,每个生命都被善待,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