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回族历法,2023年回族节日日期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4 12:16:22

历法,是人类祖先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日月星辰的转动以及大自然的各种特征所形成的自然规律,经过测量计算、划分而成的。历法的形成是人类天文学的一大成功,它的诞生、形成给予了人类生产生活以极大的方便。

从古至今,世界上有三大历法。

第一,佛历:公元前544年,佛教始祖释迦摩尼逝世,佛教即将这一年定为佛历元年,以纪念佛祖逝世的年份。今年是公元2022年,佛历即为2022 544=2566年。在东南亚的部分国家诸如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信奉佛教的,所以他们像我们在使用公历的同时使用农历一样,至今仍在同时使用佛历。

第二,回历: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所创。回历规定:回历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避难到麦地的这一天,作为回历之始。回历分太阳历和太阴历两种。太阴历以月亮盈亏计算,故误差较大,只能作为历史记录之用。故而回民普遍采用太阳历。

第三: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它是由儒略历修改而成的,最初为基督教历。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僧侣狄安尼西规定:凡基督教堂纪年都应从基督诞生之年算起。此前称公元前,此后称公元。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召集学者改革历法,纠正了过去积累的误差,修改了置闰的法则,故公历又名格列高利历。此历精确至极,三千二百二十年才相差二十四小时。

第四:中国的公历加农历,即阴阳历。我国是在世界上最先发明用加闰月的方法调整阴历的国家。很多人不知,我国的农历是明清时期的德国人汤若望发明的!汤若望,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人,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明清时期为朝廷崇祯十四年末,完成了《崇祯历书》,后又陆续著述了大量研究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专著。《历书》很快被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民流传使用。成为我国不可多得又不可缺少的历法。

我国的历法起源很早,种类也多。宜春的邓慈煌老先生的著作设计很多知识领域。有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战争、文学艺术、名人典故、科学技术、创造发明,还有很多冷门知识。其中就包括了历法的起源和变革。

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辛勤编制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少26秒。和现在世界通行的格利亚哥历的周期相同。但比《授时历》晚三百年。现行的公历以公元981年颁布的《授时历》为准。

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受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之影响,所采用的纪年法也各自不同。除了东南亚国家用佛历外,还有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所以他们用伊斯兰教历法年。伊斯兰教历从公元22年7月16日算起,354天为一年,与公历相差11天,与我国农历近似。缅甸的历法以月亮盈亏计算,一年为24个月。非洲的乌干达每年只有旱、雨两个季节。埃塞俄比亚一年有十三个月,一到十二月每月三十天,十三月是平年五天,闰年六天。日本采用的历法对内对外有所区别,他们在对外关系和商业界采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在民间还有两种历法,一种是从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之年算起,还有一种是以当下的天皇在位的年份算起。而印度曾经的历法最为复杂,他们除了使用公历和佛历,还通行着十多种不同历法。直到1957年才举行历法改革,统一使用公历。法国在大革命时期颁布的《革命历》中,一年之始从公历的9月22日开始,并且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名称:1到12月分别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收月、热月、果月。每月30天,另外放在一年的最后,叫做“才艺节”、“劳节”、“行动节”、“报偿节”、“舆论节”。

既然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节历法,那么公历的“公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公元525年,僧侣狄安尼西为了推算7年后的“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以耶稣诞生在迪奥克烈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此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复活节”正式确定,把迪奥克烈纪元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推广使用。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列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此纪年法。由于其精确度极高而为国际通用,故而被称作“公历”。于是,耶稣诞生的年份被称作公元元年,所谓公元,也就是公历纪元。

我们都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但是“星期”怎么来的?每周七天应该从哪天算起呢?古代巴比伦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28天分为四等份,每七天为一等份,也就是一个周期。这七天分别以宇宙的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为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七个星体代表七日,而七星中日最大,排第一,所以一周的第一天应该是从周日算起。不过人们早已养成“先劳动,后休息”的习惯,从周一算起,也无可厚非。

公历的一年平年为365天,四年之中有一个闰年,闰年比平年多一天。如何知道哪年是闰年呢?其实很好计算,将当年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为闰年,其余的都是平年。如:2020除以4没有余数,所以2020年为闰年。

在印制每年的年历时,都要先按日期、星期、农历月、日编排好再交付印刷。由于先辈早已把农历的月日基本排号好,现在的年历只要按照版本印刷就行。公历和星期是固定的,每星期七天,四年闰一天,所以不计农历的话,当年的日历与28年前,或28年后都相同。也就是说,每年的年历可以在28年后重复使用。为了方便生活所需,现在很多日历上面添加了不少常识内容。

那么,日历的来历如何?其实,日历的形成更早。公元805年(唐順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开始使用日历。当时的“日历”是作为记录皇帝每天的言论、发布的圣旨和皇帝的出行以及生活轨迹的。每日一历,故称日历。把每月的日历归纳装帧成册,叫做月历,全年的月历装订一起,成为年历册。后来,每月向大臣们发放一册统一的空白月历,让官员们记录一月内参与朝廷工作和活动的轨迹。月终由皇帝过目检查后交吏官存档。年底由吏官按照月历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以及全国各地所发生的大事来编纂国史,再分发给大臣们人手一册(历史)文本。于是大臣们称其为“皇历”。

后来,“日历”经过不断改善被民间模仿,广泛学习利用,成了记录、提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和重要日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编织、印制日历的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渐添加了干支、月令、节气、农事、黄道吉日等特色内容,并形式多样化,有挂历、台历、怀历、日历卡片等等。以至于如今的计算机包括绝大多数电子产品基本都可以见到时间和日历显示。

一年内确定的天数决定了一定的规律。比如当年的元月份和十月份之间的日期和星期是相同的,四月份和七月份、九月份和十二月份的1到30号的日期和星期是完全吻合的。

时:汉代之前,人们把“时”作为“季节的衡量单位”。一时等于如今的一季。好像如今还有“四时八节”的说法。汉代后,“时”被用来表示每天时间的计算单位。人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名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民间对这些时辰还有许多别称:子时称子夜、申夜、夜半;丑时称荒鸡、鸡鸣;寅时称早晨、黎明、日旦;卯时又称日出、日始、破晓、旭日;辰时称朝食、早食、食时;巳时又称禺、隅中;午时称日正、日中、中午;未时又称日跌、日昳、日央;申时称日铺、夕时、哺食;酉时称日落、傍晚、日落、日沉;戍时又称黄昏、日暮、日夕、日晚;亥时又称定昏、入定。古埃及才是一天24小时的首创。古埃及人制订了一年12个月,取其倍数规定一天24小时。最初规定白天10小时,夜间12小时,黎明和黄昏各一小时。后来为了计算和使用简便,才规定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

由于各国所处的位置不同,日照的时间各有差异。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并在1884年的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规定地球经度范围每15度也就是太阳一个小时经过的地方作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正好被分为24时区。

我国因为幅员辽阔,经度比较宽广,东西疆域之差异较大。所以以中国的地理中心地域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时间作为我国的事件标准。所以北京时间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授时给北京天文台后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向全国发出的。

本文借鉴参考《邓慈煌文稿》多处。均为邓慈煌老先生生前所作书刊、报纸之文章剪辑,摘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