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酸雨最主要的原因,酸雨产生的直接原因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5 05:48:07

选修6 环境保护 答题模板

题型一:表现类

常用的行为动词一般有:判断、说出、指出、写出等,一般没有关键词。

表现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熟练掌握环境问题的表现;二是根据材料先寻找依据,再判断。

常考知识点:

1、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主要的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频临耗竭。

4、主要的生态问题: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

形成酸雨最主要的原因,酸雨产生的直接原因(1)

绿水青山

题型二:原因类

常用的关键词一般有:原因、成因等。

常考知识点: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课本】;

2、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水俣病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

(1)水污染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水域较封闭,水体自净力较差;②风向、风速;③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湖泊水位低);④水温: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

人为原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的N、P等营养物质。

(2)大气污染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形:盆地(谷地)地形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②风向、风速;③降水;④气温:逆温天气;⑤植被覆盖率。人为原因:污染物或污染源

(3)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少,地表沙土较干燥;②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③城市汽车猛增尾气排放多 ;④工业、家庭燃煤多,大气污染大;⑤建筑工地、沙土废土随意堆放。

(4)形成酸雨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②地形;③土壤 ;人为原因(污染物、污染源):④有色冶金工业发达⑤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5)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人为原因:汽车数量多,排放大量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尾气。自然原因: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污染气体不易扩散;

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云量少,湿度低,太阳紫外线强,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

生光化学烟雾。

(6)水俣病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工业生产中任意排放含汞的废水

(7)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自然原因:略。人为原因: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与堆积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②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垃圾的品种多、变化大,垃圾的处理技术难度大。

4、水、耕地、矿产资源短缺的原因;

(1)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有限;②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很不均匀。人为原因: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导致水浪费严重;②水体污染严重 ;③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2)耕地日益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②气候:气候干旱(高寒)区域大;③耕地地区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地区差别很大。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人均耕地的减少(如城市建设,交通、水利、工矿业等建设用地);③土地利用强度大,土地退化严重;④不合理的灌溉和施用农药,耕地污染严重;⑤生态退耕,耕地减少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矿产(化石燃料)频临耗竭的原因:自然原因:①矿产资源非可再生性;②地区分布不平衡 ;③矿产资源总量有限。人为原因:①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消耗增加;②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③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④富矿少,贫矿多,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⑤有些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5、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产生的原因。

(1)森林破坏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②过度开垦和毁林开荒(过度的迁移农业);③乱砍滥伐(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⑤过度放牧(开辟大型农牧场)。

(2)草地退化的原因: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

自然原因:①鼠害和虫害严重;②气候异常--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发等(3)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人为:①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大增;②环境污染,生活、农用、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③围湖、围海造田。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入流水量减少

(4)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自然: 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人为:①滥捕滥*②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外来物种入侵

题型三:影响类

一、常考知识点:1、环境污染防治的危害【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事件形成过程(水俣病、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形成过程)】;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影响;

4、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

5、资源开发的条件;

6、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干涸、物质减少等生态破坏的影响。(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它区域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评价类试题,解答的关键是:一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二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三是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四是注意限定词。

“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

“与A相比,评价B优势(不足)”,就要先分别分析A与B的各自优势(不足),只答B的独特优势(不足),不答A与B的共同优势。

分析××的不利影响。(简述××的危害。)

分析××的有利影响。(简述××的生态效益。)

三、典型例题: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三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答案:有利因素:地处沿海地带,能受到冬、夏季风的影响(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研发力量雄厚;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不利因素:成本高,施工难;(风向和风速不稳定)。

四、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影响类答题模式:

污染(改善)环境(大气<具体表现>、水、土壤); 危害(有益)人体健康;

导致植被破坏; 引发自然灾害; 占用土地(提高土地质量,扩大耕地面积)--

五、(改善)生态破坏影响类答题模式:

导致(植被-森林、草地、湿地)退化(面积增加),进而导致生态的环境功能(生态效益)下降<展开回答>、(遏制)荒漠化扩大(的进程)。

市场(产品质量)、交通(荒漠化、湿地)、劳动力、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变化。

题型四:措施类

常考知识点:1、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2、针对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5;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质减少等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答题的一般思路:即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措施。在高考命题中,一般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针对原因的考查,分析时也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解答措施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从原因找措施;二是尽可能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三是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典型例题:(2013高考题海南卷) (10分)环境保护

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图11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2分),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分)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分)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2分)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总分不超过6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