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两个叔叔辈的人物,是我小时候所鄙视的。
理由只有一个,对他们各自的父亲太苛刻。
其中一个,已经在周边的朋友圈里被定性为了不孝子;在村里的话 ,是被人戳脊梁骨的那种。
另一个,老实巴交,本本分分,对谁都和和气气的,偏偏对自己的父亲没有耐心。
两个人从来不顾场合,随意对自己的父亲露出鄙夷的神色来,甚至于呵斥,驱赶。
这样的场面我见了许多许多,于是我从小就告诫自己,不管将来如何,我一定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
但人总会变的,尤其是在你从孩子变成父辈之后,——在你的孩子面前,你是父亲,在你的父亲面前,你又是孩子。
这种角色转换并不限定时间和场合,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有一次在群里聊天,我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一个刚毕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痛斥身边的“不孝子”。
另一位朋友说,你这么说不一定客观,因为你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并不了解他经历了什么,“或许本身这个老人就很作,并不值得尊重。”
那一刻,我竟然深以为然。
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身边的老人,并不让人喜欢,哪怕他是自己的父亲叔叔辈。
他们虚荣、他们爱面子。
他们自私、他们不讲公德。
他们蛮不讲理、他们胡搅蛮缠,
他们自以为是,他们出尔反尔。
有时候你就会想,“你看看我给孩子树立的什么形象,你再看看你,说严重点,你都有些为老不尊了。”
时间久了,再和他们相处,你就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应付、敷衍,开始不以为然,开始鄙视,开始指责。
你曾经不喜欢的行为,通通发生在了你身上。
但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你不再和他们同一战线,你认为他们做人做事,都应该在没人打搅的时候,“好好反省”。
但偏偏,他们并不知道反省。反而变本加厉。
这个时候,你就成了矛盾体:一方面,你非常鄙视他们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你又告诫自己,不能推脱了自己的责任。
就像他们小时候对你那般:该骂就骂,该打则打,但之后依旧要照顾你的衣食住行。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并不违和。
就在刚才,我突然明白这份“愤怒”的缘起了,那就是他们曾经在自己心目中高大、正直、明事理的光辉形象,正在一点点地坍塌。
你只是怒其不争,但又不希望哀其不幸。
就类似《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一般,其实想想,苏大强真正做了什么天怒人怨、十恶不赦的事情吗?并没有,他唯一错的是,他是一位父亲,他还叫苏大强。
“他的名字用在他身上,就是绝妙的讽刺。”
他贪财、懦弱、虚荣、不明是非,但其实,他只是在失去了依靠之后,想做回自己而已。
“既然没人管了,有些事我可以做了吧?”
“你们都不管我,还不允许我自作主张?”
人老了大概都这样吧,经常会做一些看起来非常不合情理,甚至匪夷所思的行为。
偏偏他们也有理智,也知道自己做了被人不喜的事,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于是,他们就在是与非之间反复横跳,直到“幡然醒悟”,或者“彻底迷失”。
人老了,很多机能都在下降,也包括他们的大脑和思维。
所以,真正反思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认为“苏大强”应该被谴责,当做全民公敌。
但我们忽略的是,这样的苏大强在我们身边 ,还有很多很多。
但他们不是作妖,他们只是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