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法国科学家最早在人的耳屎里发现了蠕形螨。
人们开始好奇,蠕形螨到底与人类有多么密切的联系。
早年人们用显微镜在脸上检测蠕形螨的存在,发现只有12%~25%的成年人感染了。
但受限于显微镜的精确度和脸上观察的难度,这个数据并不准确。
到了2014年,美国科学家用在脸上提取螨虫DNA的方式,发现几乎每一张脸上都生活着螨虫。

用黏性物质粘取样本
蠕形螨与人类等哺乳动物的关系接近于共生关系。
但是当共生平衡被打破,蠕形螨就可能成为引发人类皮肤病的凶手。
当蠕形螨过量繁殖,再成批死亡,腐烂的尸体在毛囊或皮脂腺内液化,则引发皮肤发炎。
一部分青春痘的形成就是因为惨遭蠕形螨的毒手。
而在人群中,蠕形螨造成的疾病发病率达到14%左右。

这是比蠕形螨更亲近人类的一种螨虫。
疥螨不满足于毛囊、皮脂,而是深居皮肤表皮角质层中,取食角质组织和淋巴液。
雌雄疥螨同样在皮肤表面交配,此后雌螨开始用螯枝在角质层上挖掘隧道,产卵在孔穴中。
几天后,刚孵出的幼虫走出皮肤活动与成长。
它们在人体皮肤上生活2~4周后,则重复着父母的老路,继续交配与钻隧道。

疥螨
这时受苦的宿主皮肤上出现一道道波浪状的鳞状线则是“隧道”痕迹。
这些“隧道”通常在手腕、手指之间,或者腰部皮褶等部位。
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人类剧烈的瘙痒和红肿体验。
这是人类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皮肤病——疥疮,也就是疥螨的恶性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