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半臂
半臂在初唐颇盛行,并长期穿小袖短襦,初唐时服饰多为窄型。现今发现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上,仪仗队的宫女中,有一位梳着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锦为主,穿在圆领袍衫里面,故称锦半臂。唐代妇女爱穿窄瘦服装的风气,但是袖子以宽松为主。半臂放在现代就显得更加日常,算是五分袖,秋冬季可以搭配皮草披肩,夏季穿则显得很清秀。
短打
短打就是“裋褐”,又称“竖褐”、“短褐”,是古代汉服的一种。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裋”3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褐:麻料、兽毛编织物。短褐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
曲裾
曲裾出现可能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合符礼仪,因此,曲裾深衣在未流行合裆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著。后来男子曲裾愈来愈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袒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