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霜降来临之际,北方人已经开始准备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抵御外面的寒冷时,南方的人却依然在享受着灼热的太阳。我们一行8个人为了采一些素未谋面的草药,终于来到了这座叫野猪岺的大山,站在高高的山顶瞭望着,眼前的林涛滚滚,好象从遥远的天边涌过来的绿色大潮。真是有一种;黑石顶林海涛涌,回归线鸟语花香的诗意,好一派大莽林的景色!
一眼望去,那些象海港里的帆樯似的,密密匝匝的参天古树,那一些遮天蔽日的百年老树和古松是那么地千姿百态,有的是如龙爪托云出,有的却似山鬼摩空拳。松树挺拔的身姿就似英姿飒爽的军人那样令人敬仰,而那鸳鸯树则比传说中的连理枝更引人遐思。
因为离我们借宿的地方还有一段路,眼看着天马上就要黑,大家就一心一意地跟着带领我们上山的老王,匆匆忙忙地往目的地赶去。跑着跑着,突然那个走在最前面的老王,在路边的树干上用手拔起来一把草,叉着腰问我们说;这是什么草?我们大家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些根状茎匍匐的植物。有的人说这是石豆兰,香果兰,有的人说是石吊兰,也有的人说是;麦斛。正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猜着老王手中的草药的时候,走在最后面的老胡来了。他左看看右看看说;这是广东石豆兰。
这种石豆兰的根状茎粗约2毫米,当年生的常被筒状鞘,在每相隔2-7厘米处生1个假鳞茎。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假鳞茎直立,圆柱状,长1-2.5厘米,中部粗2-5毫米,顶生1枚叶,幼时被膜质鞘。叶革质,长圆形,通常长约2.5厘米,最长达4.7厘米,中部宽5-14毫米,先端圆钝并且稍凹入,基部具长1-2毫米的柄。
花瓣狭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中部宽约0.4毫米,逐渐向先端变狭,先端长渐尖,具1条脉或不明显的3条脉,仅中肋到达先端,边缘全缘;唇瓣肉质,狭披针形,向外伸展,长约1.5毫米,中部宽0.4毫米,先端钝,中部以下具凹槽,上面具2-3条小的龙骨脊,其在唇瓣中部以上汇合成1条粗厚的脊;蕊柱长约0.5毫米;蕊柱齿牙齿状,长约0.2毫米;蕊柱足长约0.5毫米,其分离部分长约0.1毫米;药帽前端稍伸长,先端截形并且多少向上翘起,上面密生细乳突。花期5-8月。
异名又叫:石豆、岩豆,石枣、石米、金枣,独叶岩珠、鸭舌兰、岩板楂、青龙珠、线岩珠。
生长在岩石阴湿处,也附生于树干上。夏、秋采收,除去泥土及杂质阴干。
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贵州、云南。通常生于海拔约8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有滋阴降火,清热利湿,活血舒筋,补阴助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高热惊风,白喉,口腔炎,牙痛,乳痈,背痈,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瘫痪,风湿麻木,刀伤,跌打损伤,汤、火烫伤,小儿高烧抽风,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
民间便方;
一, 治劳伤:石枣一至二两,泡入一斤白酒中,每早、晚各服一酒盅;或石枣、石豇豆各五钱,泡酒服。
二, 治刀伤:石枣适量,研粉,开水调敷伤处。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鲜石豆兰一两,水煎服。
三,治风热咽痛,实火头痛:鲜石豆兰一至二两,水煎服。
四,治关节肿痛:鲜石豆兰二至四两,金银花藤一两,猪蹄一个,黄酒四两。水炖服。
五,治乳痈:鲜石豆兰捣烂敷患处。另用鲜全草二两,烧酒一至二两。隔汤炖,分二次服。
六,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鲜石豆兰一两,水煎服。
在炎热的夏天,南方各地都会有人上山采这种广东石豆兰,放在集市上卖.均为深山石壁纯野生的鲜品,不经过任何水洗,杂质很少,果子比较多,叶片幼小,煲汤食用的首选品种。
该种近蜡叶石豆兰(Bulbophyllum laxiflorum (Bl.) Lindl.),区别在于后者的叶先端锐尖;花瓣卵状披针形,中部以上骤然变狭,边缘多少具不整齐的齿,蕊柱齿较长、钻状。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保存一份记录来自中国(Thai-yong, 生于海拔600米)的标本,其特征显然属于蜡叶石豆兰,由于分布地点难以确定,尚待研究。
谢谢关注《认识是宝>>每天来这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欢迎关注,收藏,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