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文学体裁衡量《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那么我觉得它属于荒诞派小说。荒诞派小说的精髓在于,它构造的是荒诞的社会秩序,此时依然维持正常社会逻辑的,则是作者想要突出的内核。楚门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尚不存在(当然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可能会出现),但是电影中勾勒出的“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则是彻头彻尾的写实。楚门的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一帮好友为了利益的欺骗,导演的控制欲,“桃源外”人民的窥私欲,这些让《楚门的世界》看起来又那么真实。
电影的主线显然是楚门本人。父亲的复活和被人劫持让楚门开始怀疑所处世界的真实性,家人和朋友的态度让楚门开始怀疑周围的人是否也都是演员的存在,之后各种出行计划的被阻挠,人生的被操控,让楚门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桃源岛,追寻真实的世界。除楚门以外,几位配角的演出也是锦上添花。好友马龙的循循善诱,从演员角色的无能好友到楚门失踪时现场总控的角色切换;妻子美露的务实生活,告诉楚门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导演克里斯托弗的掌控一切,从楚门出生到最终楚门即将离开桃源岛的最后劝诫,一切都在这个荒诞的氛围中显得合情合理。楚门日常生活中的各角色和失踪时或是焦急万分或是气急败坏的形象对比也颇为有趣,从事实上揭露了他们根本不是楚门的好友,楚门本人平日的温顺与和善在他们眼里并无价值,而他的消失则会让这些配角毫不留情地痛骂他为“狗杂种”。
电影在选题和叙事手法、演员选择上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同时也利用了情节对比和音乐烘托这些小的手段,让电影显得荒诞而滑稽,这些都为电影增色不少。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电影中的隐藏含义。《楚门的世界》中,一切叙事都围绕着楚门开展,可以说导演的用意,就是用楚门来比喻我们每一个人。楚门身边有四位影响其人生轨迹的角色,导演克里斯托弗、妻子美露、朋友马龙,以及整个桃源岛。其中前一位是幕后,后三位在台前。而我们人生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演出,别人在幕后写剧本,然后到台前演给我们看。当楚门扬帆在海面上时,只有克里斯托弗想让楚门吃尽苦头,甚至不惜要将他淹死作为代价;然而当楚门撞上墙面,打开走出桃源岛的大门,准备走向现实世界时,劝诫他留在温室,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只会存在更多的欺骗,了解楚门内心最深处最柔软地方的,还是克里斯托弗。那么很明显,这四位角色都有着他们背后的含义。
克里斯托弗代表了父母,代表了上帝,代表了一切想掌控“楚门”一切的人。这类人通常专业、精明、强干,而不论是经济利益,还是精神慰藉,都是掌控“楚门”生活的动力源泉。在楚门表达想追逐自由的愿望的时候,克里斯托弗设立场景以打消他的年头;靠着朋友和妻子的务实论来禁锢他的思想;靠“父亲”的回归来做最后的漏洞的弥补;靠海上的大风大浪做楚门离家前最后的磨炼。当楚门真的要踏出桃源岛时,克里斯托弗抚摸屏幕上楚门的头发,正如同一位母亲抚摸即将离家的孩子的头发一样,充满着不舍和对孩子前途未卜的担忧。桃源岛外的一片漆黑也暗示了这一点。
马龙和美露则代表了人生当中的朋友与妻子。即便是朋友、夫妻,也可能充斥着欺骗和背叛。马龙的真实身份或许是现场总控,但是在演员角色上,马龙表现得懒惰、肤浅、毫无理想。同样的,妻子在自我上,追求了自己的lifestyle,但是却在演员身份上,用一系列的家庭琐事,困住楚门,并且扮演了一位“贤妻良母”的角色,尽心尽力为楚门创造了一个温柔乡,希望通过这样能让楚门“务实”。这两个角色有着同样的作用,即力图影响楚门不思进取,安心留守在被人安排好的世界里面。
最后,桃源岛则代表了家,代表了舒适区,代表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即便我们不是楚门,我们也生活在桃源岛中。我们自然地接受着这一切,就好像桃源岛理所当然存在一样。所有的便利、安全、慵懒,都在舒适区内,唯独不包含自由和真相。而想要追寻自由和真相,就得跨过那片海,历经种种人为的或是自然的磨难。
写到这里,《楚门的世界》的立意也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但能像楚门一样,在发现生活没有赋予自己自由和真相的时候,能有勇气和动力踏出征程的一步的人,却寥寥无几。桃源岛外是一片黑暗,没有人知道黑暗里包藏着什么:或许是希望,或许是寒冷,或许走出去只是一个更大的桃源岛。而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又有重重的困难禁锢着我们。抛锚的汽车,订不到票的飞机,吞噬了“父亲”的海水,代表了一次次的阻碍和失败。所以,在我们明白了整个社会的固化结构桎梏之后,我们逐渐有了意识觉醒,明白了自己接着待在舒适区只能温水煮青蛙的时候,你我是否真的有勇气,逃离所有人的监控,挑战自己曾经恐惧不已的帆船,面对门外的未知与黑暗,踏出桃源岛呢?
桃源岛是荒诞的,但是整个《楚门的世界》里的所有逻辑,都是真实的。这部电影突出了“真相和自由的探寻需要莫大的信念与勇气”的内核,从某种程度上,它的内核和《肖申克的救赎》对于希望和自由的追逐的内核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不同于后者,《楚门的世界》题材新颖,故事奇幻,却又能在这天马行空的叙事中凸显内核,不失为是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