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晚归诗意,沙湖晚归的译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5 12:43:47

红蓼莫惭颜色浅,荣枯同是一秋风。

——宋·许棐《湖边》

如果说《西游记》里的蓼花给人一种富贵浮云、潇洒出尘之感;那么,《红楼梦》里的蓼花给人的是一种凄伤感。“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写道:(贾政带领众清客)来到“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之处;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宝玉道:“‘秦人旧舍’是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有人考证,“蓼汀”一词当从诗句“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唐·杜荀鹤《题新雁》)或"曾向江湖久钓游,极怜红蓼满汀洲。"(《蓼花》宋·舒岳祥)点化而来,意境萧索。且“蓼汀”与“伶仃”谐音,隐喻着大厦倾塌,风流云散的命运,因而元春省亲见到此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第七十九回中宝玉得知迎春出嫁的消息,“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是以情不自禁,”吟诗一首,颔联云:“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在宝玉的眼里,蓼花、菱花是清新秀丽的女儿化身:

秋风毕竟无多巧,只把胭脂滴蓼花。

——宋·杨万里《出城途中小憩》

“水作”的女子出嫁了,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沙湖晚归诗意,沙湖晚归的译文(5)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

——唐·白居易《竹枝词四首·其三》

红蓼的花语是“思念、离别”,这也难怪贾宝玉笔下的红蓼落寞惆怅,凄凉哀伤。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唐·司空图《寓居有感三首》

蓼花艳艳,别情依依,秋水渡头一丛丛蓼花,作为代表离别的“信物”,在诗人司空图的笔下正式登场了。以蓼花写送别诗,还有一则趣闻:一位铁姓官员去远方任职,送别的朋友中多是文人,只有一名外貌粗鄙的武官。众文人打算为难武官,于是提出,送别者均即兴作一首诗赠铁官员。文人纷纷吟出诗句后,最后轮到武官了。武官开口便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正当文人纷纷嘲笑时,武官的后两句诗,却令文人震掉下巴颏:“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诗虽然朴实,意境却非常契合送别的情绪。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宋·黄庚《江村》

红蓼花穗从青青到红紫,一般要经历白露至霜降这几个节气。有蓼花,便有芦荻花。秋色里,水湄的芦荻花白了,蓼花红了。芦花淡雅、闲静、落寞,红蓼热烈、妖冶、红火。最平常的野草凡花,却成为秋天的主角,可见大自然在时序演化的节律中,是深谙美之真谛的啊!

沙湖晚归诗意,沙湖晚归的译文(6)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

——宋·秦观《满庭芳》

碧云天,寒烟翠,挽起裤脚,涉足溪水,蒹葭苍苍,红蓼花繁。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潍红蓼花。

——元·朱德润《沙湖晚归》

一红一白,一艳一素,一荣一枯,蓼花与芦花管领一溪秋色,直教人叹为观止!

秋色在何许,蓼花含浅红。

——宋·王十朋《书院杂咏·蓼花》

小时候男孩子喜欢恶作剧,割草累了休息时,相互逗乐子。将搓过蓼花叶的手,偷偷从背后在同伴脸上胡乱抹一把,被抹者的脸,特别是眼睛火烧火燎的,因而我们又叫红蓼为“辣草”。那时候卫生条件差,身上经常长疖子,疖疱小如黄豆,大如豆瓣,奇痒无比,手一挠就流出脓血。母亲便揉搓红蓼的茎叶,将汁水涂抹在疖疱上,要不了两三天便可痊愈。后来我才知晓,红蓼作为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能。在风湿,痢疾,腹泻,水肿及蛇虫咬伤,疝气,跌打损伤,疟疾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具一定功效。《神农本草》就记载红蓼的种子,“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马蓼,去肠中蛭虫,轻身。生川泽。”

沙湖晚归诗意,沙湖晚归的译文(7)

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

——唐·贾岛《不欺》

母亲在煮鱼时,往往在鱼腹中塞上红蓼,它有祛鱼和动物腥气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红蓼吸附泥土和水中的重金属,可以让水质变得更加清洁。红蓼虽为野草,可解病忧。它染红了粼粼清波,也呵护着农家曾经的沧桑岁月。

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

——宋·陆游《秋日杂咏八首·其七》

望着河湄这片熟悉又陌生的红蓼,它穿越岁月时光,依然美丽如初。

枫叶经霜耀赤霞,篱边黄菊正堪夸。

潇湘秋色三千里,不见诸君说蓼花。

——齐白石题画诗

摇曳生姿,散发着淡淡幽香的红蓼,无论是在画家的画图上,还是在文人的诗篇里,都是美不胜收。

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唐·白居易《曲江早秋》

红蓼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在诗经里摇曳,在唐诗宋词里依然呈现出“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的韵律(宋·谢逸《渔家傲》)。蓼花开了,如火似霞,渲染着秋日的清欢浅愁,让人为之心神一动,给人无限温暖与感动。

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宋·陆游《蓼花》

清风爽爽,白云悠悠,蓼花映红一湾溪水,秋阳醉了,红蓼醉了,人亦醉了。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