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6万只考拉成为特大山火的受害者。澳大利亚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Australia 图
每分钟27棵树
即便山火熄灭,在植被复苏的过程中,考拉仍然不得不面对饥荒。考拉是非迁徙类动物,饮食既单一又挑剔,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很弱。它们惯于食用身边固定的几种桉树叶,如果没有就只能饿着。在2019至2020年特大山火中,吉普斯兰区200万公顷森林被毁,位于中南部的雷蒙德岛(Raymond Island), 虽然没有发生火灾,但岛上的近300只野生考拉却因为防火砍伐而失去了足够的食物。当地居民设立了救助站,专业兽医还专门为饿坏的小家伙们收集和调配当地树种的叶子捣成的营养餐。
山火熄灭后,雷蒙德岛陆续组织居民志愿者和游客,通过轮渡过海,为考拉重建栖息地。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这一活动不得不暂时缩减规模,节奏也有所放缓,到今年5月,志愿者们已在岛上和吉普斯兰区种下大约1500棵当地树种。
志愿者在雷蒙德岛上种树。Echidna Walkabout, East Gippsland, Victoria © Echidna Walkabout. 澳大利亚旅游局官方网站 图
整个澳大利亚目前的考拉数量大约在8万只左右,包括野生与人工饲养的考拉。
为考拉重建家园最好的方式就是种树。在被山火烧毁的栖息地上,播种同一产地,同一类型的树种。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保护“最小化干预”的原则。WWF将种子放在特殊的胶囊中,用无人机进行播种,这些种子会在胶囊内发育直至顶破外膜,自主生根,模拟树种自然掉落,入土,生长的过程。以十年为期,目标是在全澳大利亚种下20亿棵树。
树种被放入胶囊中播种。澳大利亚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Australia 图
回归自然,更野一些
考拉一天需睡20个小时,剩下的4小时用于进食和大约100次排泄,偶尔落地走两步,也是为了换一棵树继续吃,只有在交配的季节它们才会额外地活跃。
在菲利普岛的考拉保护中心,你看不到在普通动物园提供的“拥抱考拉”这类娱乐项目。所谓“生态旅游”,就是最大程度地将自然“归还”于野生动物,最小化人类的干扰。旅游业带来的收入亦主要用于支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项目。
保护区内设有往返600米和800米的空中栈道和丛林步道,还有大约6公顷的野外路径。游客们可以安全地近距离感受考拉的憨态可掬,又不会打扰它们的日常。根据它们戴着的黄色和蓝色标签,你便知道这些是山火的勇敢幸存者们。遇上镜头感好的,它们会专注地盯着你嚼个20分钟桉树叶,由你任意捕捉“吃相”。
回归自然的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半野外生存、监督性野外生存和完全回归。
当考拉强壮到足以离开复健护栏——主要标准是毛发足以御寒和自主进食,它们便进入宽阔但有屏障的“半野外”的保护区范围,生活在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视线范围内。当它们能完全自如地行动和觅食、交配后,根据考拉的年龄(平均寿命为10年左右)和性别比例,在科研团队的引导、监测下回归野外。回归目的地优先考虑它们曾经栖息的环境。部分故乡完全被毁的考拉,会在菲利普岛上的桉树林里落户,与巴斯海岸的小企鹅,丛林袋鼠,野鹅,迁徙的湿地鸟类们为邻。
2021年7月,6只考拉回到了它们的故乡马拉库塔,当地已恢复了绿意和生机。在回归野外的前3个月,通过卫星追踪考拉身上佩戴的追踪器,工作人员能实时关注它们的行踪和各项身体健康指标,还能根据声音判断它们的生活节奏,是否遇到危险等等。
“回归自然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考拉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常驻领地安顿下来,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性格培养。”资深动物保护专家Dan说。3个月后,这些追踪器就会被拆除,让考拉们离开人类视线,过自己的“野日子”去。
不刻意进行干预,尽可能地保护动物的野蛮生长,正是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不过一只叫Roger的雄性考拉倒暂时是个例外,由于年龄和性别优势,加上南半球的春天就要来了,保护中心希望它能在菲利普岛多住一段时间,好好把握这个春夏繁殖季。考拉毕竟是澳大利亚脆弱而珍稀的国宝,岛上近14年来仅仅出现过一只纯野生的幼崽。Roger因此被全岛寄予了厚望。
半野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