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遇到的疫情最大规模,影响最大的就是黑死病,跟西班牙流感。
从1347至1353年的黑死病: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这个时期就是中国明朝初期,也就是朱元璋统治时期。
所以很多人说明朝欧洲比中国先进,在黑死病施虐的情况下如何比明朝更先进?
1347年9月抵达欧洲的第一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11月经水路一下子蹦到北部的热那亚和法国地中海港口城市马赛,1348年1月攻破威尼斯和比萨,1348年3月一鼓作气占领了居于意大利中心位置的工商、文化重镇佛罗伦萨。于是,黑死病在这些城市厉兵秣马、集中兵力,通过陆路、水路,辐射到欧洲的四面八方:从意大利北部经布伦纳山口到蒂罗尔、克恩腾、施泰尔马克到维也纳;在法国,以马赛为起点,横扫了从普罗旺斯到诺曼底的整个国家,巴黎在1348年8月“陷落”;1348年夏,黑死病找到了进攻英国的突破口——多塞特郡的港口,8月攻克伦敦,翌年征服整个不列颠;1349年初,黑死病从法国的东北部越过莱茵河,5月到巴塞尔、8月法兰克福、11月科隆,1350年抵达汉堡、不来梅、但泽……黑死病的远征又转向北欧、转向东欧,1352—1353年,最终来到了俄罗斯,结束了它这次触目惊心、血腥的征程。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
欧洲大伤元气,因大瘟疫传播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大变动。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天主教的威信受到极度沉重的打击。痛定思痛,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欧洲黑死病
那么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呢?隔离是主要手段。
严厉的隔离措施,也是最终使黑死病得以灭绝的有力手段。在黑死病爆发后,西欧各个国家紧密配合,国与国之间,村与村之间,都实行严格的区域隔离。同时对患者、往来人员、货物进行人物隔离,在坚持不懈以举国之力进行的隔离制度下,最终,人类终于走出了黑死病的阴影。
在1918~1920年西班牙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 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感染率也达到了5%。
西班牙流感的影响,在约6个月内夺去2千5百万到4千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同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阿什哈巴德(今属土库曼斯坦)。8月27日,流感传回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许多人早上还正常,中午染病,晚上便死亡。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除了澳大利亚和夏威夷之外)。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口聚集地。
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最终是如何消失?主要是靠隔离,增加社交距离,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抗病毒。
拿当时中国为例,中国内陆由于20年前东北刚发生过鼠疫,是著名的传染学家伍连德有效的治理了当时的鼠疫,在疫情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当时中国不发达地区,很少与外界来往,所以等于是隔离式防控。流动比较大的北京,上海等地,都提前分发了中草药。
在2006年,一份由香港中文大学梁秉中教授及郑景辉博士发表的研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草药在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令感染程度较低。
这场疫情下,全世界都经历了一番大的打击,疫情最为严重的是起初是欧美,英国和美国都有数十万人死亡。随着瘟疫的扩散升级,人们也开始总结经验,分发宣传手册,强调早晚刷牙、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其中很多做法也沿用到了现在,口罩这个东西第一次被全世界熟知。
1918年9月,纽约市报告了第一例西班牙流感病例,并实施了隔离、关闭公共场所和禁止随地吐痰的禁令。芝加哥的公共卫生官员,甚至试图禁止人们在公共场合咳嗽和打喷嚏,并关闭了“剧院、溜冰场、电影院、夜校和宿舍”,并要求停止跳舞。
费城在应对疫情方面行动迟缓,甚至在1918年9月28日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游行。由于大规模的公众集会,费城的西班牙流感病例大幅上升,导致全市范围的隔离。最后,费城有近12000名居民死于西班牙流感。
随着美国各地开始实施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的规定,它们在降低流感病例方面的效果,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此外,越早实施社交距离和其他限制措施,效果就越好。当限制群体接触的措施放松时,往往会出现第二波疫情。在加州奥克兰和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等地,流感相关死亡人数的急剧上升,意味着这里恢复社交距离。(社交距离跟现在的人与人交流要一米远是一个意思)
到1920年,通过加强社会距离和在全球人口中发展免疫能力的共同努力,减少了西班牙流感病例。从医学上说,流感大流行一度结束,流感病例减少,随后全球死亡人数下降。
流感之后
集体免疫似乎是使大流行结束的最重要因素,并让数百万免疫系统调整好状态以对抗这种疾病。集体免疫,也叫群体免疫,指的是个体拥有抵抗疾病的免疫力。
提升免疫体质跟隔离,社交距离几个方式都分不开。而且集体免疫适用于疫情后期,前期很难做到这一点。前期减少死亡数量最有效方式,还是隔离,加强社交距离。
从两次世界性大疫情来看,隔离是共同应对疫情比较有效的办法。
中国人一直有安土重迁的习惯,1919年,也就是我们的曾祖父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很少出远门,交通不便,有的人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乡村中,交通不发达使这种疫情并没有大规模传播,也就是说,由于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经济,人员流动并不频繁,可能这就是疫情未扩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