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可以详细,但表达一定要简洁。
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言语听起来很有文化,于是极力修饰语句,或用重复的形容词,不断套用成语,动不动就抛出一句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等。这些“刻意”的表达行为,就会让人感到厌烦。
因为用了许多华丽的字眼,也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人失去理解你言语的焦点。假如别人不认真地听你讲话,还真不知道你想说些什么。
有些人在说话时,东拉西扯,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也使人听不明白。缺失表达的主线,东说一句,西说一下,就很难形成一个交流的焦点。
假如你说话有上述特点,只要在说话时注意说得简明扼要就行了。在话未出口时,先在脑子里构思一个轮廓,哪些内容重点去说,哪些是辅助去说,然后再按照先后次序表达。
这样的表达,就能做到简洁、条理了。
第二,表达的词汇不要重复使用你有没有看过一些主持人,在介绍一个产品时,三句话里就有两句用同样的词语。
例如你介绍一辆车,直接就说:“这辆车比较省油,保养起来会比较容易。同时空间又比较大,坐起来比较舒服,驾驶感受就会给人比较舒适的感觉。”
说什么都用“比较”这个词汇,你认为这种介绍,会给人专业的感觉吗?肯定不会!甚至听多了,我们就会在心里产生厌烦。
但很多人都有这些习惯。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转换和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讲述一件事,只停留在固有的表达习惯上。
如果上面这个例子,适当去修饰之后,就可以这样说:
“这辆车的油耗不算高,相比同类型的其他品牌车辆,会更加省油,这样保养起来的负担就不会太大。而且这辆车的整车空间非常宽裕,坐满人都不会有拥挤的感觉。座位又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坐起来很舒服。所以驾驶的时候,不管乘客和司机都会有一种舒适感。”
这样说,是不是好很多?这就是针对同一件事(介绍车辆),变换不同的讲述方式而取得的表达效果了。
重复的词汇,在加强语气时可以用,平时不能乱用。
第三,尽量丰富你的表述方式正所谓:第一次把女人比喻为花的人是机智的,但第二次再用它的人就是愚蠢的了。
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种说法,毕竟每说一事都要创造一个新名词,思考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也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重复或单一的语言,也确实会使人厌倦。
一个口才好的人,他们的表述方式是不会仅限于一种的。当一种表达不够好时,他们就会立刻懂得转变另一种表达。
高情商的人,就是属于这种转换表达形式非常熟练的高手。当朋友找他们借钱时,他们就算不想借,也不会直接说:“我不借给你”这么伤感情。
而是他们懂得把“我不想借”这个核心观点,通过不同的语言描述去“包装起来”,让别人领会到这个意思,如:
“对于这件事,我很难回答你!因为我每个月的用费已经占据我和老婆的大部分薪水。以前还好,现在经济环境这么差,赚钱越来越少,一旦接下来生活上有困难,我可能就要动用到自己的储蓄。如果借给你,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被动,到时我老婆说不定会因此而怨恨我,大家发生争吵。借这些钱给你,我想有点困难!”
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根据彼此关系而调整的。如果对方是一个普通关系的同事,那么又要换另一种说法,说“储蓄不多,借不到你钱”就行。
丰富自己的表达句式,训练自己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同一件事。只要你能够做到这样,你的表达能力就不会太差了。
第四,不要过度表达古谚道: “字乃文章的衣冠”。现在我们说:“言语为个人学问和品德的衣冠。”
有些人表里不一,外强中干,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满口粗俗话,特别低俗,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接受。刚建立起的敬慕之心,也会顿然消失。这就是“过度表达”的后果了。
什么是过度表达?就是说出该说的话之后,还添加一些不适当的用语,诸如责骂、揶揄、低俗的话语,这就会表达的效果“变味”。
例如:“我喜欢你!”是正确的表达,但如果加多一句:“我喜欢你,尤其是你的前凸后翘的身材!”这就属于过度表达了。
你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话来表现你的聪明、活泼和风趣,但如果你用的聪明和幽默,是通过一些不雅言论来构建的,那么这些话就会让别人觉得你卑劣、轻佻和无知。
和粗俗话一样,深奥的学术语也不可用得太多,除非你是一个学者,正在讨论学术问题。满口新名词,即使你确实学识丰富,也会给人一种“沟通隔膜”。
在说话的时候,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过度表达,听众就会不知你想表达什么,并因此而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炫耀或者装作幽默。只要超出表达需要,别人就会觉得你很浅薄。
表达应该要恰到好处。如果你想要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需要构建正确的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才是“会说话”、“会聊天”和“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