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朋友圈,你一定刷到过这个瓶子。一个小瓶子,被玩出很多花样。"心动小瓶子""讨厌小瓶子""快乐源泉小瓶子"。玩法很简单,按照自己的喜恶程度,填涂每个瓶子。瓶中容量的高低,代表喜恶程度的不同。
这个简单到幼稚的游戏,是不是有些眼熟?从朋友圈点人发照片,换着法儿的点人回答问题,到心动小瓶子,这类游戏换汤不换药,尤其是疫情宅家期间,变着法儿的流行了一轮又一轮。别看这届90后,已是20多岁的人了,初中时期的"非主流"把戏,怎么都玩不腻,也被戏称为"大型文艺复兴"。
为什么这类坦白类,涉及隐私的小游戏,总能如此火爆?一方面,疫情期间,大家处于一个无聊的状态,与朋友们更是好久不见,互动甚少,所以有耐心,变着花样的填涂一排排小瓶子。而我想,其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渴望被了解,渴望有人懂得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需要的关爱,说出口就成了"矫情",于是寄托在"刷屏"的一排排小瓶子里。我们期待有一个喜怒哀乐相近的"同类"出现,更是期待"那个人",在一排排相似的朋友圈中,特意在自己的瓶子停驻,认认真真的了解你。无论是初中时代,还是20多岁的青春,借戏谑展现渴望被了解的那份真心,从未改变。
一边恐惧社交,一边渴望社交,是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心理写照。我们一边理智的说:"这些初中时代的小把戏怎么又出现了?",一边在意的反复刷朋友圈,看自己有没有被人点到。点到,代表记得和在乎。即使被点过多次:"不要再点我啦。"也是甜蜜的负担;即使明白一个小游戏说明不了什么:"这样的游戏都没有人点我。"也暗含社交中的心酸和无奈。
小瓶子的内容也从最初的适用面广的喜欢、讨厌……演进的越来越专业化,具象化,不同的圈有了不同的小瓶子。每个行业有自己的小瓶子,喜欢同一个明星的人,会做属于这个明星的心动小瓶子;喜欢同一个作者的人,也将她笔下的人物做成小瓶子。
就连商家也看到商机,将小瓶子巧妙的转化为市场调查测评。如奶茶行业的COCO、一点点等,将饮品清单作为瓶子,大家在这种有趣的互动中积极参与,最受大众欢迎的饮品便显而易见。商家不花一分钱,便成功完成市场调查,对今后的饮品菜品研发和侧重更为清晰。同时,这也是疫情期间的一次优秀营销和推广,高票小瓶子也成功种草给年轻人"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去喝!"
我们的心,又何尝不是存放喜怒哀乐的瓶子?"珍藏与释放"是人生瓶子的奥义。喜怒哀乐都需要珍藏与释放的平衡。记得珍藏快乐,珍藏重要的记忆,也要及时分享快乐,释放坏情绪,莫要堆积于心。祝愿我们每个人的瓶子,都能盛着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