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绝句的四句诗是什么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3 09:30:00

绝句的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绝句的四句诗是什么意思(1)

绝句的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绝句的四句诗是什么意思(2)

绝句第三四句的单句、复句关系

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复句式的有:

1、 并列关系: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2、顺承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如: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补说关系: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选择关系: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 .递进关系: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山衢道中》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6、转折关系: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7.条件关系: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假设关系: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如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9、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0、因果关系: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1、目的关系: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如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复句式的意义关系,不仅见于绝句的三、四两句,还有见于绝句整个篇章的。整篇复句式的绝句,章紧意密,浑然一体。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问答关系。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目的关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用流水对结尾

绝句结尾两句的转合法也适用于律诗的结尾,所以作诗不宜用对仗结尾。如果用对仗结尾,一般要用流水对,否则就有松散之嫌。流水对与转合法一样,也是两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及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的结尾,用的就是流水对。

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虽然两联都用对仗,但是不失章法的完美。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同样是两联都用对仗,因结尾没用流水对,就显得松散。杜甫的《绝句二首》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松散,第二首结尾用流水对,就不松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则另当别论.该诗起句突兀,章法独特.结尾虽然没用流水对,却也不觉松散,仍算得上一首完整的诗。因为这首诗从章法上分析,它是将转合两句前置了.从内容上分析,它不同一般的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或即事生感的诗那样先写景物后写情感,而是先发感慨,后补缘由.即先写情感,后写景物..如同先说出论点,再列举论据的论文写法一样.两联之间存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因而让人不觉松散.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此诗,格法变化迥异常规,是为活法。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沈德潜《说诗语》中说:“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从上述古人的话中,我们应认识并做到认真学法、依法,而又不守法、泥法。学而能化,规矩中有活脱,有创新。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语序(包括倒装句),涉及词性的变化,涉及句型的比较等等,也都联系到语法问题。古代虽没有明确地规定语法这个学科,但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地接触到许多语法问题,而且实际上处理得很好。我们今天也应该从语法角度去了解旧体诗词,然后我们的了解才是全面的。

绝句的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绝句的四句诗是什么意思(3)

绝句的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绝句的四句诗是什么意思(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