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印度根据本国的水土光热条件培育出更适合印度条件的水稻高产新品种。玉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也都开始着手培育高产品种。在1965到1966年度印度的灌溉总面积约为3361万公顷,到了1970至1971年度增加到3819万公顷。1960至196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只有3.1万台、柴油和电动水泵42.1万台、管井9万个,到了1970至1971年度这三项数据增加为14万台、240万台和46万个。
印度通过大力引进优质种苗、更迭农业科技等手段使农业产量急速上升。到了80年代印度的绿色革命开始由试点地区向全国推广扩展。80年代印度的粮食年均增长率为2.6%,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3%,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2.1%。这意味着印度的农业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率。从1981年起印度已有少数单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87年印度引进了中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一些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观察配组。
1989年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启动了一个从事杂交作物研究的协作网。自从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立项支持印度杂交水稻发展计划以来由袁隆平研究员担任首席顾问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受粮农组织的聘请多次派人与印度方面展开交流合作。在此期间袁隆平本人也曾亲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袁老根据中国水稻发展系统在印度建立了10个杂交水稻项目网络中心。这一网络中心的建立让印度的水稻事业的研究培育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的绿色革命本质上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变粮食短缺的面貌。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印度目前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依然处于世界落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