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册封大典,皇太极封后大典不让跪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5 03:55:16

皇太极册封大典,皇太极封后大典不让跪(1)

孔有德,出自圣人孔家门庭,原籍是山东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间,早年在铁岭*是矿工的活,后金占领辽沈后,他与兄弟几个便投奔明将毛文龙,孔有德大字不识几个,但却是“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很受毛文龙的喜爱,于是就把他收为义子。当然被毛文龙收为义子的还有一位也同时被皇太极册封为“怀顺王”的耿仲明。

皇太极册封大典,皇太极封后大典不让跪(2)

耿仲明出生于辽宁盖州,与孔有德同在东江总兵毛文龙部,据说这俩人还是结拜兄弟。而这明显比孔有德厉害,耿仲明不仅骁勇善战,在毛文龙军中更以狡猾多智闻名,因此很受毛文龙的信赖,让他掌管军中财务,也被毛文龙收为义子。

在天启年间到崇祯初年,毛文龙部以辽东沿海金州、皮岛一带为根据地,屡次袭击后金的后方,给后金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由于这支部队军纪败坏,他们不听明朝政府指挥,冒领军饷,而且*扰地方,貌似“海外天子”,引起明政府的忧虑。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在督师辽东之时,借机处死老将毛文龙。这引起了同为义子的孔有德、耿仲明的不满,他们俩便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

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孔有德与耿仲明在北直隶的吴桥突然举兵造反,兵戈回指,连陷山东诸县,最终攻克山东重镇登州并包围莱州。明朝调集各路援军,耗费18个月才打败了这伙叛军。

叛军首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狼狈逃窜,最终渡海投降了后金,成了大清的开国功臣。

那“智顺王”尚可喜投清是怎么回事呢?

皇太极册封大典,皇太极封后大典不让跪(3)

尚可喜出生在辽东海州人,父子俩先后都加入明军,在毛文龙部麾下当兵,与前面所述的两位一样,也被毛文龙收为义子。后来还被东江总兵黄龙任命为游击(相当于将军,清代时为从三品武官)。

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率部袭击辽东旅顺,总兵黄龙兵败自*,留在旅顺的尚可喜妻妾及家眷侍婢数百口也全部投水而死。可是,续任总兵沈世魁因尚可喜曾在镇压皮岛兵变时,让沈世魁失去过权力,所以这次他有了权力,便想加害尚可喜。

沈世魁的行为,这让尚可喜很寒心,于是他心生去意。

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九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借元旦之名,逮捕副将,决意率部万余军民投靠后金。皇太极闻讯后,出盛京城三十里相迎,享受了极高的待遇,并赏赐他珍宝无数。

上面这三位投奔后金的汉人,孔有德被封为元帅,耿仲明封为总兵官,尚可喜也封为总兵,成了大清的开国功臣。

皇太极册封大典,皇太极封后大典不让跪(4)

那么,后来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孔有德,在清兵入关后,四处征战,先后被清廷封为平南大将军、定南王。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与明军在广西的一次战斗身负重伤,自刎而亡,终年50岁。其子孔廷训被明军处死,仅剩一女孔四贞,后被庄妃收为义女。孔有德出身孔门,有一次他有意进孔庙孔林祭拜,遭到孔氏族人拒绝,并呵斥孔有德为冒称的孔子后裔,《孔子世家谱》也没有将其收录。

耿仲明,在清兵入关后,随孔有德四处征战,被清廷封为靖南王。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因在征战中私自藏匿逃人的随征将士,恐惧朝廷处罚,在江西吉安,自缢身亡。其爵位由其子耿继茂继承。

皇太极册封大典,皇太极封后大典不让跪(5)

尚可喜,在清兵入关后,与耿仲明随孔有德四处征战,被清廷封为平南王、平南亲王,驻粤时间长达26载。康熙十五年(1676年),其长子尚之信参加了吴三桂的反清复明活动,尚可喜闻听闻之后企图悬梁自尽,结果被左右手下救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广州去世,终年73岁。

总之,这三位被皇太极册封为“顺王”的汉人几乎都不得好死,真是可恨!可怜!可悲!可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