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汉子见状,遂化为一只足有车轮大小的巨型蝴蝶,张开翅膀格挡刀锋。二者乒乒乓乓,在屋内盘旋飞舞、酣斗鏖战。突然平地又炸起一声惊雷,伴随着霹雳剧震、青烟数缕,蝴蝶怪与关帝老爷顿时统统消失不见。
可怜老叶凡夫俗子,哪经得住“神仙打架”这超自然现象一吓?早早就扑倒在地,昏死过去。直到隔天日上三竿,王老四过来叫早,见无人应答,心说不好,踹开房门,才发现了瘫若烂泥的老叶。
经过一阵指掐人中、心肺复苏,老叶缓缓苏醒。惊魂甫定的他将昨夜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两人举目四望,屋内满地鲜血,惨不忍睹,而床上缺不见那汉子和家仆,就剩下他来时所骑乘的青花马还好好地拴在马厩里。
王老四连忙遣人赶往京城的绳匠胡同找表弟武易藩对质,结果(真的)武易藩被发现正守在碳炉旁打制一只银酒壶。对于来人的盘问,他一脸懵逼,连连辩称自己压根就不知道表哥在家摆酒做寿,更没去过易县祝寿...
---故事到此戛然而至,留给了读者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故事出处
上面这则故事原题《蝴蝶怪》,出自清乾隆时期的浙江文人袁枚所著的文言志怪笔记小说集《子不语》。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后来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的书名出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袁枚发现元朝时已有同名作品,遂又改为《新齐谐》,出于《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不过元代同名书早已失传,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语》之名。
该书参考六朝志怪小说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当时清代社会的诸多恶弊,体现了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迷信的怀疑。
结语“没头没尾”是古代志怪故事的通病,上文中那蝴蝶怪究竟为何方妖孽?又为何要幻化成老王表弟“武易藩”的模样?变成“武易藩”就是为了吃掉老叶吗?蝴蝶怪的马又从何而来?我们均不得而知。
但往往正是因为没头没尾地故弄玄虚,才会令读者更集中注意力在其中的内容描写上。十足的画面感浮现于脑海,直至故事突然结束,在茫然懵懂中又会泛起一丝寒意,回味起来不免细思极恐、意犹未尽。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待发掘的文学素材非常可观。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利用电影等视觉艺术,将古典文学作品中那些画面感十足的片段转换到大荧幕上。如此一来,不光是我们这些观众能饱眼福,此举亦是赋予古典文学作品一种新的艺术存在,岂不两全其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