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包括在服饰里吗,鞋子是不是服饰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1 10:55:14

鞋子包括在服饰里吗,鞋子是不是服饰(1)

“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这是著名作家郭沫若对鞋的礼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双鞋子,带着我们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鞋履在古代又被称为“足衣”。中国的鞋最早称“屦”,表示用麻、葛等做成的鞋。战国以后,“屦”字逐渐被“履”字替代,至隋唐时,原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成了各种鞋子的通称,一直延续到现在。

随着商周时期服饰礼仪的确立,鞋也在原始的护足功能中融入礼仪内涵。其中尤以“舄”鞋为重,它是一种古老的礼鞋,为贵族在祭祀或朝会时穿着,《诗经·小雅·车攻》中就记载了周宣王及诸侯们着“赤芾金舄”举行大规模田猎的情景。

“舄”鞋造型庄重典雅,各个部分蕴含深意。比如鞋头正中部缀缝的装饰“絇”,是行走的“矫正器”。郑玄注《仪礼·士冠礼》:“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告诫穿鞋者,凡行步前进,“絇”都要端正朝前,步步要规范,防止走斜和偏歪。还有鞋帮与鞋底之间镶嵌的细圆滚条“繶”,它通过颜色标示身份,时刻提醒穿鞋者,举止要合乎礼仪,惟其相称,才能得体。

《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鲁哀公曾问孔子:“章甫絇履,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孔子回答,章甫絇履等作为一种礼仪规范的外在表征,尽管不能使每个人都变成贤人,但对于约束一个人的内在心志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心之所适,履之所至。方寸之间,寄寓了为人处世的行为道德。每一次前行,都符合规则秩序;每一次举步,都传递出“行必履正,无怀侥幸”(《书履》)的价值追求。汉文帝“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这是执政者节用裕民之心。明代御史王廷相行端履直,他总结为官之道要心存审慎,履险如夷,因为人的堕落就像新鞋踩泥,“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则主张心之所向,素履可往,他坚持正心,即使多次贬谪,却泰然自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两袖一挥,清风明月,快意平生,山河踏遍。

古代还有“清官留靴”的传统。据《旧唐书》记载,华州刺史崔戎,为官清正廉洁,深受民众爱戴。他调任兖海沂密观察使时,老百姓不忍他离开,簇拥着前来送别,以致道路拥挤无法前行。父老们甚至脱去他的靴子,弄断他的马镫,以此表达挽留之情。后来,脱靴演变成挂靴,清官离任后,百姓们就在城楼上挂一只官靴,上书姓名,以示爱戴和祝愿。

关于鞋的成语很多,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最后买不到鞋的故事。其实,鞋子穿在脚上,合不合适,脚最知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鞋,无论寒暑、轻重,托举着我们走过一行行人生,留下一串串脚印……鞋履虽小,适足而生,人生海海,履直而行。它谦逊有礼,它无私无畏,山一程水一程,今夜且把它脱下,掸一掸过往的灰尘,让明天的脚步越发轻快。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陈炊 ),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