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树挪死,国挪活!”
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已经分析过了,除了明成祖的朱棣的一些个人癖好之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国家大事,民生社稷了!
事实上,朱棣并不是第一个动迁都心思的明朝皇帝,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不止一次地想要将都城迁出南京,哪怕迁到自己老家凤阳也行啊!
最后,迁都的事情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得到了实施,在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得到了巩固。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统治者要执意迁都北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古定都南京享国不长
这一点,相信朱元璋是知道历史的,即使朱元璋不知道,身边的谋士也会告诉朱元璋的!
所以,朱元璋明白,南京绝对不是久居之地,朱元璋必须要走!
去哪里呢?朱元璋比较纠结。
此时的徐达和常遇春等人已经攻占了河南、山东等地,朱元璋将目标锁定在北宋的都城开封。
在朱元璋看来,这里是运河的中枢,位置上又是中原核心,选择这里不仅可以控制南方还可以遥看北方,确实不错。
但是问题接踵而至,首先经历了两宋之交以及蒙古灭金的战乱,开封早已被废弃,昔日繁华的大都市已经成为过往,定都这里无异于重新兴建一个大都市,这对于建国不久的明朝来说是个巨大负担。而且此时的李善长等人也反对迁都开封,理由是蒙古未除,定都这里无险可守,或者说根本就守不住!
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几年之后,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对长安、洛阳等地进行巡视,看有无建都的可能。朱标巡视的结果是,长安从宋朝以来就已经被废弃,彻底告别帝都,而且由于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根本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所以长安不具备成为首都的可能。
而洛阳地区,虽然经济条件稍好,但是同样历经战火,而且唐朝以前,实行的是长安-洛阳两京制,和长安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洛阳盆地相对于关中平原来说面积较小,也不能作为洛阳发展的腹地,所以在朱标看来,洛阳也不理想。
但是相比于长安,朱标还是倾向于洛阳的。
但是,很快朱标去世,迁都事宜再次被搁置。
2、蒙古问题严重威胁明朝边防
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北京不是理想选择,理由是北京气候干燥,粮食生产难以自给。最重要的是北京紧挨着北元,在安全形势上非常不利,一旦北元威胁,明朝就需要保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负担。
但是朱棣并不这么想,在朱棣看来,北京不仅是自己的老窝,更是前出蒙古的前站。换句话说,朱棣要用定都北京的态度,告诉蒙古自己永不妥协,甚至要征服蒙古的雄心!
事实上朱棣不仅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将北京定为都城后,明朝实现了守卫北京和守卫边疆只能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防的开支。
朱棣在位期间,前后发动了5次对蒙古的北伐,巩固了北京周边的环境,可以说此时定都北京已经没有朱元璋时代那般危险了。
所以,1421年,朱棣大胆迁都北京,明朝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3、平衡南北地主阶级势力,加强皇权
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意呆在南京,是为明朝整体考虑。朱棣之所以不想在南京呆着,那是因为朱棣对南京不熟。
虽然从南方带过来一批文臣武将,但是在朝中,朱允炆还是留下了一些班底,继续为朱棣所用。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南方人居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人之中,很多是南方人,代表了南方的地主阶级,这就让北方人不爽了。
朱棣是在北方成长的,从藩王到皇帝都是北方人支持的,现在自己坐上皇位了怎么能忘掉兄弟们,所以朱棣必须将都城迁到北方,让强悍的南方地主们离开自己的老窝,让北方的地主们也能享受到朱棣带来的福泽。
事实证明朱棣是对的,迁都前,大臣们纷纷反对,迁都后甚至还有很多人鼓动明仁宗迁都回南京,最后明宣宗决定就在北京,才逐渐将北京定为大明帝国的首都。
当然,为了平衡南北的纷争,明朝将南京作为陪都,将凤阳作为中都。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