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幸福》里有个片段,甄开放的女儿在睡觉前没有见到妈妈,就不想睡觉,一定要等妈妈下班回来后才愿意去睡觉。在电视剧的前半段,开放的女儿比较害羞,不敢见陌生人,只让身边最熟悉的人亲近。其实这是小孩子潜意识里的焦虑,没有安全感。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新奇且未知的,但如果家人的陪伴不到位,小孩子就容易恐惧陌生的环境。
什么是社交焦虑、分离焦虑、广泛性焦虑?很多研究表明,大概有12%到20%的儿童患有焦虑症,也就是10个孩子里面可能有一两个是需要特别帮助的。最常见的焦虑有社交焦虑、分离焦虑、广泛性焦虑。
社交焦虑、分离焦虑就是害怕社交,害怕和父母分离。比如甄开放因和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每周才能见爸爸一次面,见不到爸爸就不想上学等,她的潜意识就会形成自己的一个认知:可能爸爸离开了,再也见不到了。
有一个画面特别心酸:开放的女儿见爸爸的机会少,有一次看到一个男性的背影像爸爸,就跟着追出去了,然后被关在了一个封闭的房间。可能这就是很多离异家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父母离婚,最大的伤害是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尽管父母离婚,但最好对孩子的伤害减轻,尽量多陪孩子,让孩子的焦虑感减少。
广泛性焦虑就是儿童对很多事物感到担心,容易处在紧张的状态。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经常打骂孩子,孩子慢慢的就没有自信心,不敢尝试新鲜的事物,担心自己做不好。这种焦虑没有处理好,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长大了,对身边的事物、人都没有安全感。
孩子害怕社交,害怕和父母分离。
为什么孩子会焦虑?孩子的焦虑可能由于多种因素。
1、遗传。有些孩子比较敏感。这种遗传其实是人类祖先因过度的紧张躲避很多危险所进化出来的一种应急机制。
2、特殊的经历。比如孩子小时候如果遭遇过车祸,亲人离世、父母离婚等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也会让孩子产生焦虑。
焦虑不是孩子的错。
家长具体怎样帮助孩子远离焦虑呢?一、认识到焦虑不是孩子的错,并引导孩子表达焦虑的感受。
家长在发现孩子焦虑时,首先要认识到焦虑不是孩子的错,然后再仔细分析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引导孩子说出焦虑害怕的原因,循循善诱,不能吼骂孩子的。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你要去了解原因,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孩子怕黑,认为关灯了就会看到可怕的东西,这时候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可能大脑出现了小故障,扭曲了看到的事实。引导孩子改变思维习惯,让孩子有勇气面对黑夜,这时候家长可以在关灯的情况下多陪会儿孩子。
二、给焦虑取一个绰号,缓解孩子的不安。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焦虑,没有这个概念,只是心里难受,感觉害怕。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写作业,可以尝试给这种焦虑取一个绰号代替,让孩子明白焦虑不是自己的错,从而减少对焦虑的恐惧。
引导孩子表达焦虑的感受。
三、消除自我暗示。
孩子的自我暗示,跟我们大人给自己设限是一样的,认为自己不行,不可以,往往把没发生的事情当成事实去担忧,比如考试没得100分,老师会不会说我,妈妈会不会骂我?这种时候,家长就不要否定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正面引导孩子,成绩是检验自己平时学习的成果,没学好就想办法攻克它,培养孩子遇到问题理性思考,理性解决的习惯。
四、增强孩子对焦虑的抵抗力。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人生总有几件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有的人怕爬行动物,有的恐高,有的讨厌某种食物,等等。没关系,这种焦虑很正常,不用逼着孩子去直面它,但可以循序渐进的让孩子理解事实,慢慢改变,慢慢成长。比如我小时候害怕狗,讨厌吃猪肝,但后来长大后就慢慢的不害怕狗了,也在慢慢吃猪肝了。
循序渐进的让孩子理解事实,慢慢改变。
五、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
鼓励使人进步。大人需要赞赏,更何况孩子,所以孩子在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就时,一定要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奖励。比如孩子从70分考到了90分,你不要去责骂他为什么没有考100分,家长要关注到中间学习的过程,及时肯定孩子,这样孩子在下次考试,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时候,孩子已经付出很多努力了,但结果可能会没那么快呈现,家长也要及时激励孩子,给孩子适当的奖励,让孩子坚持下去。
六、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让身体放松。
爱运动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有些焦虑的孩子,会出现情绪失落,但如果运动发泄出来后,身体就会很放松,焦虑感就会消失。但有的孩子不爱运动,比较安静的孩子可能就自身消化,在身体上就容易出现头晕、心跳加速等情况,家长要多陪孩子出去散心,通过运动舒展紧张的身体。
当孩子做出改变,及时奖励。
七、建立良好的入睡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不能让孩子玩得太晚,作业要在睡觉前做好,有的孩子睡觉前作业没做好,就容易焦虑失眠,因为担心老师检查作业被发现。睡觉前一个小时,尽量让孩子放松下来,不要去玩游戏、看电视等,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很难入睡,但又影响第二天上课的状态。最好家长让孩子养成定时定点的睡觉习惯,规律的作息让孩子更有掌控感,也助于缓解焦虑。
在帮助孩子远离焦虑之前,可能首先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生活规划,家长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后,才有更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状态。家长们也要意识到,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有焦虑是正常的,但要保持耐心和疏导,孩子们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