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古装剧里面有这样的情节:“臣夜观天象,某某将星陨落(或者某某星暗淡),天下将大乱”云云,而且似乎封建王朝的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观察天上的星象,比如太史局、钦天监、司天监等。我们历史书上曾见过的东汉张衡和元代郭守敬都曾任太史令,明代徐光启也曾官至礼部尚书,还有唐代的太史令李淳风更是和袁天罡搞出来一本《推背图》,后世之人称其为“预言奇书”,所以这些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上识天文、下懂历法。
北斗七星与泰阶六符《夜航船》不愧是吹牛届的手册级指南,《星》这一章开头就把北斗七星从命名到季节指示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特别交代了北斗七星的叫法不是唯一的,看风水的会使用《道藏经》中的名称。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勺子把指的方向,还能知道季节,比如斗柄指向东边就是春天,指向南边就是夏天,指向西边就是春天,指向北边就是冬天。可惜了,我小学的时候尽管对这些很感兴趣,但直到现在我对着漫天的星星也看不出哪几颗是北斗七星,更别说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判断季节了。
手绘北斗七星图
但是突然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了,我身处的季节是可以感受到的,找星星对我来说反而是较难的事情,那我为什么要先找星星再来确定季节呢?或者,我应该反过来理解,当我们处于不同的季节,看到的北斗七星斗柄指示的方向是不同的。
泰阶六符是东汉时期东方朔所著的占书理论,指的是中宫、文昌下面的六颗星,两两相对分成三组,看起来就好像三组台阶一样,分别对应君王、臣子、庶民的运势,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读过关于“分星”和“分野”的内容,所以自然这六颗星也会被分配到对应地面的不同区域,比如上台上星管兖州和豫州,中台上星则对应梁州和雍州等等。古人还认为不同的星象如颜色、亮度等等都能视作为对君王或者臣子以及天下运势的反映。宋代张元干就曾写下“公家自有中兴相,雅意泰阶光六符”的诗句。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了解到天体的运动会对地球产生一些影响,进而会发生一些自然现象和地质灾害,但古人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
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果是早上在东方就叫做启明星,傍晚在西边就叫做长庚星。我小时候读《幼学琼林》的时候读到“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我一直以为这是两颗不同的星星,原来指的都是金星,看来张岱这本“江湖手册”果然是藏了不少能让人把脚伸直的机会啊!
张岱还以“太白经天”为标题花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不同的星象对应不同的事物和预兆,果然古人遇事不决则星宿相学,今人遇事不决则量子力学。
当然科学的尽头不可能是玄学,科学的尽头一定还是科学!
行星的运行规律“金星一月移一宫,木星一岁移一宫,水星一月移一宫,火星两月移一宫,土星二十八月移一宫。”
看到这一段我就无比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帮助下,能测量出各个行星的运行规律,“一宫”等于周天十二分之一的距离,我们把行星在空中位置绕行一周划出来的那个“圆”为十二等分,每一份则为“一宫”,所以金星和水星每12个月可以完成在空中绕行一周,火星则要两年。木星每一年只移动一宫的距离,古人刚好可以根据木星的位置作为纪年的一个“标准”位置,这样12年刚好一轮,所以木星也有岁星之称。
土星就不得了啦,28个月才移动一宫的位置,按照古代那并不高的人均寿命,走完这一圈下来能送走半个钦天监了!万一碰上战争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导致观测中断,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古人总结出来这些东西还真是不容易。
这一章还讲了几个小故事,不过都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只有 “荧惑守心”和“星飞星陨”两个小节的内容比较丰富。荧惑守心是指火星经过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心宿时停滞不动的天象,则预兆有灾祸,但火星是行星,二十八星宿是恒星,火星怎么可能会突然停在某个恒星附近呢?最多可能是因为空间关系,看起来运动缓慢好似停滞不前。星飞星陨指的应当就是观测到的流星,既讲了宋徽宗元年的流星,也提到了明成化和正德年间的流星,最后是崇祯十七年出现“星入月中”然后这一年崇祯吊死煤山,明朝走向灭亡。
最后再次提一下前面讲过的“二十八宿”,从字面意思理解“宿”是给星星们分了一个“宿舍”,把他们分成二十八组,相邻的星星放到一起能更好地进行观察,二十八宿不是28颗星星,它包含的星星数量其实是很多的。比如东方青龙七宿就包含了四十六个星座的三多百颗星星,在天空中形成一条长长的星带,好像一条龙一样,据说《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活跃在渊、亢龙有悔”都出自描绘苍龙七宿春季的天象。
二十八宿的内容太多,而我皮毛未得,没法再展开了。
小结古人用有限的观测和无限的智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张岱在书中把太阳和月亮与其他星星分成两章来讲,这固然是古人在认知上对太阳和月亮有着特殊的崇拜,但是面对浩瀚星海,找出天体运行的规律,与自身的生产活动相结合,既满足劳动人民的生活,又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