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待文化发展的问题,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14 02:08:02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的充实富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突破单纯从经济视角来理解发展、理解现代化的传统思维。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级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人的更高级的需求,即精神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已日益凸显。我国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达成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供需脱节、效能不高、内容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达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就需要在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发力。

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人”服务的,其效能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人”的内心,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既将人民作为服务的对象,也让人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需从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要求出发,充分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促进人民的自我提升、自我服务,促进形成全社会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由于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原因,各区域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尚不均衡。国家在制订并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政策倾斜、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需注意的是,“均等化”并不是平均化,应从公平正义的价值立场出发,着重保障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享受服务的权利均等、机会均等。特别需注意保障残疾人、外来务工者、农村“三留人员”等特殊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以文化供给多元化促进高效能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低效性,需要考虑如何以高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文化供给。以往仅由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配置的方式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需要更多地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通过项目招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税收优惠、成果奖励等方式,促进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不断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力量的进入,能够有效延伸公共服务的触角,深入社区、乡村等社会细胞,开展“流动式”“菜单式”“订单式”等特色服务,因地制宜满足需求。在此过程中,政府从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变为组织管理者,应加强监督,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量,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以数字化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内容建设、跨区域传播、资源共享等方面为公共文化服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有效深入基层,极大提高服务的便利性、覆盖率、新颖性和互动性。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满意程度进行分析,便于及时纠偏、精准预测,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又如,通过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的线上文化服务网络,使基层民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的数字资源。再如,借助数字科技手段,挖掘、保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手段立体化、形象化展示,提高人们的沉浸式体验,形成民族与区域文化涵化和培育效应。通过加强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需求导向机制,构建健康、高效、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系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