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及文言现象,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6 01:54:38

第一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晋太元中:(晋)朝代名,指东晋时期;(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中)指太元年间的某个时期。

2. 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湖南省一带;(人)指居住在武陵地区的人;(捕鱼)指捕捞鱼类的工作;(为业)意为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

3. 缘溪行:(缘)沿着,顺着;(溪)小河;(行)行走。这句话描述的是这个人沿着河边走。

4. 忘路之远近:(忘)忘记;(路)道路;(之)助词,相当于“的”;(远近)距离的远近。意味着他沉浸在行走中,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5. 忽逢桃花林:(忽)突然;(逢)遇到;(桃花林)指生长着大量桃花的树林。此处表示他突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6. 夹岸数百步:(夹岸)两岸之间;(数百步)大约几百步的距离。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林沿溪两岸分布,范围较广。

7. 中无杂树:(中)指桃花林的内部;(无)没有;(杂树)其他种类的树木。表达桃花林内部只有桃花树,没有其他树种。

8. 芳草鲜美:(芳草)散发芬芳的草丛;(鲜美)新鲜美丽。指桃花林中的草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9. 落英缤纷:(落英)飘落的花瓣;(缤纷)形容色彩丰富,众多纷呈。形象地描述了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飘落的场景。

10. 渔人甚异之:(渔人)指上述以捕鱼为业的人;(甚)非常,很;(异)感到惊奇,觉得不同寻常。这句话说渔人对眼前的桃花林景色感到非常惊奇。

11. 复前行:(复)又,再;(前)向前;(行)行走。渔人被吸引,决定继续向前走去。

12. 欲穷其林:(欲)想要;(穷)到达尽头,探索到底;(其林)那片桃花林。渔人希望一直走到桃花林的尽头去看看。

第二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林尽水源:(林)指上文提到的桃花林;(尽)达到尽头;(水源)河流的源头。此句意为桃花林延伸到溪水尽头的地方。

2. 便得一山:(便)于是,就;(得)看见,发现;(一山)一座山。说明渔人在林尽处发现了山体。

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小口)山壁上的一个小洞口;(仿佛)好像,似乎;(若)如同;(有光)透出微光。这里描述的是山壁上有一个看似有光线透出的小洞穴。

4. 便舍船,从口入:(舍)放弃,离开;(船)指渔人的渔船;(从)跟随,顺著;(口)即上文所述的小口。渔人弃船登陆,走进那个小洞口。

5. 初极狭,才通人:(初)起初,刚开始;(极狭)极其狭窄;(才)仅仅;(通人)只容一人通过。一开始进入时通道非常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行。

6.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复行)继续前行;(数十步)走了几十步;(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变得开阔明亮起来。渔人走了几十步之后,洞内空间突然变得开阔且明亮。

7.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地面;(平旷)平坦而宽广;(屋舍)房屋;(俨然)整齐有序的样子。此处描绘了一片平整开阔的土地,上面的房屋排列整齐有序。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肥沃的农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属)诸如桑树、竹子等植物。这片地方还有肥沃的田地、秀美的池塘以及各类桑树和竹林。

9.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交通)互相连通;(鸡犬相闻)鸡鸣狗吠之声彼此可闻。这里描绘了村落田间小道四通八达,家禽家畜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片和谐宁静的生活气息。

10.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指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往来种作)人们来回劳作耕种;(男女)男子女子;(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如外人)像外面世界的普通人一样。这里的居民们从事农事活动,他们的穿着和外面世界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1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年人头发变白,借指老人;(垂髫)小孩尚未束发,借指儿童;(并)一起;(怡然)愉快舒适的样子;(自乐)自己享受快乐。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生活得悠然自得,心情愉悦。

第三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1. 见渔人,乃大惊:(见)见到,(渔人)指捕鱼的陌生人,(乃)于是,(大惊)非常惊讶。这句话描述了桃花源中居民初次见到渔人时的反应,他们对渔人的出现感到异常惊讶。

2. 问所从来:(问)询问,(所从来)从哪里来。村民们对渔人的来源感到好奇,所以询问他从何处而来。

3. 具答之:(具)详细地,(答)回答,(之)代词,指代村民们关于渔人来处的提问。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村民们关于他如何来到此地的问题。

4. 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便)于是,(要)通“邀”,邀请,(还家)回到家中,(设酒)准备酒席,(*鸡)宰*鸡,(作食)制作食物。在得知渔人的来历后,村民们热情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为他宰鸡备酒,精心准备饭菜款待。

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村庄里的人,(闻)听说,(有此人)有这样一个陌生人,(咸)都,(来问讯)前来询问。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来了一个陌生的渔人,也都纷纷过来询问详情。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自云)自称,(先世)祖先,(避秦时乱)为躲避秦朝的战乱,(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孩子,(邑人)同乡人,(来此绝境)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村民们介绍他们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战乱,带领家人和同乡来到了这个无人知晓的世外桃源。

7.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不再走出这个地方,(遂)于是,(与外人间隔)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定居于此后,再也没有走出过桃花源,导致与外界社会完全隔绝开来。

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今是何世)询问当今是哪个朝代,(乃)竟然,(不知有汉)不知道汉朝的存在,(无论魏晋)更不用说魏晋了。村民们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对历史的发展变化完全不了解,甚至连汉朝都不知道,更别提后面的魏晋时代了。

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一切事情都详细地告诉他们,(皆)都,(叹惋)感叹惋惜。渔人将他知道的外界情况告诉桃花源的居民们,大家听完后都深感惋惜。

10.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余人)其他的村民,(各复延至其家)也都分别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皆出酒食)都拿出酒菜招待。每个家庭都热情好客,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并为他提供丰富的饮食。

11. 停数日,辞去:(停)停留,(数日)几天,(辞去)告别离开。渔人在桃花源停留了几天后,决定告别离开。

1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这些桃花源的居民,(语云)对他们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应该向外人提起这个地方。桃花源的居民提醒渔人,不要对外界提及桃花源的存在。

第四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 既出,得其船:(既)已经,(出)从桃花源出来后,(得其船)找到了之前停放的船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重新找到了他的船。

2. 便扶向路:(便)于是,(扶)沿着,(向路)原来的路线,即来时的道路。渔人找到了船只后,立即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

3. 处处志之:(处处)沿途各个地方,(志)做标记。渔人一边返回,一边在沿途的重要地点都做了标记,以便将来能找到桃花源。

4.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郡下)等到回到了郡城所在地,(诣)拜访,(太守)当地的行政长官,(说如此)讲述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渔人抵达郡城后,去拜访了太守,并向他汇报了桃花源的经历。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太守即遣人)太守立即派人,(随其往)跟随渔人前往,(寻向所志)寻找他之前所做的标记。太守听后很感兴趣,马上派遣人员跟随渔人一同去寻找那个神秘的桃花源。

6. 遂迷,不复得路:(遂迷)结果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尽管渔人曾经留下标记,但派去寻找的人还是迷失了方向,最终未能再次找到桃花源。

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古代地名,位于现今中国河南省南部,(刘子骥)人名,被认为是品德高尚的人士。这句话介绍了刘子骥的身份和品质,他是来自南阳的一位德高望重之人。

2. 闻之,欣然规往:(闻之)听说这件事,(欣然)高兴地,(规往)规划前往。刘子骥听说了渔人关于桃花源的故事后,十分欣喜,计划亲自去寻找这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3. 未果,寻病终:(未果)未能实现,没有成功,(寻)不久,(病终)因病去世。遗憾的是,刘子骥虽然积极筹备前往桃花源,但最终未能成行,不久后便因病去世。

4. 后遂无问津者:(后)后来,(遂)于是,(无问津者)再也没有人去探寻或者询问桃花源的所在了。刘子骥的去世以及之前的多次寻找未果,使得后来再也没有人尝试寻找桃花源,这个地方成为了永远的传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