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暮江吟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3 17:54:39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诗作,统编教材将其收录于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暮江吟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1)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对这首诗进行赏评的:“诗人从黄昏时分写起,一直游赏到夜间,面对自然美景,吟成了这首格调清新的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从这一赏评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用书很明确的说明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翻阅其它鉴赏论作,也几乎无一例外持此一说。然而如果我们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仔细去寻觅,却能读出诗人感伤的滋味。

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自然界的事物能引发人的的情感,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诗人以情观物,把内心情感投注在自然万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实现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正是在这样的心物互答中,诗人创造出动人的意象,那《暮江吟》这首诗有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会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一.“黄昏”之象

《暮江吟》这首诗题目中一个“暮”字交代了这首诗写得是黄昏时看到的景色。黄昏时分,暮霭沉沉,天空呈现灰蒙之色,这种色调缺少明艳变化,给人视觉上以模糊凝滞之感,缺少生机与活力。黄昏也是一天结束的最后时刻,也意味着一天的生命活动归于憩息与静止,这些给黄昏景象增添了低沉的格调和压抑的气氛。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黄昏意象也是层现叠出,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等等。“愁因薄暮起”黄昏景象极易兴发诗人感伤的内在愁情。古人论诗中的景色,有哀景与乐景之分,黄昏景象所具有的特点当属哀景。

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暮江吟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2)

二.“残阳”之象

李密在其《陈情表》中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人们看到残阳不免要和人生之衰老形成对比,如姚合《哭贾岛》:“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刘琨《重赠卢谌》:“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这些诗都是诗人看到夕阳之后引发了年老迟暮的感伤。

古代诗人常常把夕阳与黄昏两种易于生愁的意象叠加起来,就是所谓“加一倍”写法。如秦观《踏莎行》“杜鹃声里斜阳暮”;吴文英《夜行船》:“鸦带斜阳归远树。无人听、数声钟暮。”,既曰“斜阳”又曰“暮”,《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与暮色叠加,进一步强化了感伤的意味。

三.“瑟瑟”之象

“瑟瑟”原是一种碧色宝石的名称,曾广泛流行于唐代,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注引三国张揖《博雅》:“瑟瑟,碧珠也。”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也言:“瑟瑟者,绿珠也。”《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中的“瑟瑟”与“红色”相对,应是碧色之意,教材的注释也注为青绿色,残阳照到的一半江水呈红色,照不到的一半江水呈碧色。白居易喜欢用“瑟瑟”来写颜色:

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 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

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闲游即事》)

这种碧色又会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看相传李白写的一首词《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其中“寒山一带伤心碧”一句,山的碧色用“伤心”来形容,人本来伤心,所以眼中的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层伤心的颜色;另一方面,将山人格化,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就觉得这种碧色,正是它伤心的表现,使人看了,更觉伤心。二者互相交感,成为一体。这里的“碧色”成了一种伤心之色,再如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叹息碧柳无情,增添了感伤的色彩,《暮江吟》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种碧绿之色应有感伤之意。

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暮江吟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3)

宇宙永恒,生命有限,古代文人最现实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获得生命价值的不朽,然而人生历程中的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经常使理想成为泡影。这个时候诗人俯仰万物,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有限与无奈,常常会黯然神伤。

《暮江吟》这首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此时的诗人看到暮色中的残阳,半江之碧色,自然会产生时光流逝,功业未就,感伤落寞之情,虽然心物异志,但情感同构,在心物的对撞中产生心理共振,通过“暮色”、“残阳”“瑟瑟”之意象,我们能窥见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抒发的是感伤之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