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糯米汁、明矾、鸡蛋清和一堆青石,你能造出来一座桥吗?你大概会说:这怎么可能?但实际情况是,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人用这些材料造出了一座石桥。这座石桥兴盛了一个古镇,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这座石桥名曰“三县桥”,坐落在安徽省的三河古镇,连接合肥、舒城县、庐江县三个地方。
能用这些简陋的材料造出来一座桥,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建造大师吧?或者是受了哪位高人指点?
答案可能会令人意想不到,造桥的人乃是一个穷和尚,三河人叫他包和尚。
包和尚其实不姓包,三河人之所以叫他包和尚,是因为他的脖子后面长了个包。
包和尚为什么要造桥呢?
因为三河镇水多河密,交通便利,适于商贸。但此处只有一个渡口,摆渡人收费苛刻,百姓苦不堪言。一个年轻的和尚看到这种情况,心生善念,立誓要为三河镇的父老乡亲建一座桥,方便他们过河。
可造桥是需要很多钱的,但他只是个穷和尚,没钱,咋办?化缘。
为了筹集造桥的资金,年轻的包和尚开始化缘,一晃几十年,包和尚变成了“包老和尚”,他终于筹齐了修桥的钱。
而后,他请来最有名的石匠,买来最好的石材开始建桥。包和尚对于建桥十分认真,他要求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水灌缝粘连那些垒叠嵌连的石条,桥身的每一毫、每一尺他都要过目才能放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桥终于立柱,此时的包和尚却因为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石桥的桥头还没有建好,他又请来当地商会的会长。
会长赶到时,包和尚已经说不出话了,他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抓住了会长的拐杖。会长想去掰开他紧握拐杖的手,却怎么也掰不开,会长明白,包和尚心愿未了。
包和尚的执着让会长深受触动:“这桥面的事我包了,你安心走吧!”话音刚落,包和尚的手便松开了拐杖。由于生前事未了,他睁着双眼离开了人世。
包和尚修桥的义举深深感动了三河人。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出钱出力,终于将这座贯穿三县的石桥建造完成。交通便利了,货运通畅了,三河镇就此变成了商贸繁盛的重镇。
在建造技术落后的古代,一个执着的人带着一群能工巧匠,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建起了一座桥造福了一方,在彼时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动容的事情。
包和尚用生命兑现了为百姓修桥的誓言,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他的承诺,坚持了他的初心,他这种无私、利他的大善,感人至深,其中的曲折与磨难,力量与光芒,能给听到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带来一次庄严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