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式成立,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终于搬掉了压迫在肩头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提上了议程,其中又以军队建设问题最为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我军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正规化建设,而军衔制度,也是成为了我军正规化道路上极为关键的一环!
1955年2月,经过会议讨论,我军最终确定启用军衔制度,而在敲定了军衔制度后,对我军现役的各级军人进行军衔的评定,便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经过了一遍遍的反复协商讨论后,1955年9月,备受关注的《将级军衔名册》终于出炉,授衔问题终于被敲定!
我国共计向1048名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授予了将级以及帅级军衔,其中包括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以及798名少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距离“五五年军衔制”开始实行已经过去了近70年,第一次大授衔中将级军衔的获得者,如今仅有1人健在。
这1位健在的开国功臣是谁?刚刚去世的开国功臣又是谁?他们在当年又为新中国立下了怎样的累累功勋呢?
三十六岁的开国少将——杨永松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广州省大埔县,由于受到了其二哥杨鹤松的熏陶,小小年纪的他便已经开始参与到了推翻军阀统治,消灭剥削无产阶级的地主资本家的革命运动!
1928年3月3日,杨鹤松参与并领导了著名的“百侯暴动”,从小参加革命运动的杨永松,自然也是参与到了这场暴动中来,并在后勤工作方面为自己的二哥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不幸的是,虽然“百侯暴动”一度给予了敌人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在敌人调集重兵前来围剿后,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杨永松
作为这场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杨鹤松成为了敌人搜捕的重点对象,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杨鹤松与杨家被迫逃离百侯,迫于生计,年轻的杨永松只能靠给地主放牛为生。
在放牛期间,不到十岁的杨永松再次深刻地体会到了剥削阶级对于底层人民的欺压,而这也让他更加了解到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中国的重要性。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放牛生活后,杨永松终于在1930年的春节后,等到了来自二哥杨鹤松的消息,在二哥的帮助下,11岁的杨永松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联一年多的组织。
1930年的11月,刚刚回归组织不久的杨永松,便因为十分优异的表现,当选闽西儿童团组织部长一职,并在工作能力极强的张爱萍将军麾下工作。
在张爱萍将军的指导下,无论是对于革命的理解深度,还是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杨永松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段极为宝贵的经历,也成为杨永松将军在未来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立下累累功勋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