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两个字,也是“卜”部的最后两个汉字:“[召卜]、[兆卜]”,“[召卜]、[兆卜]”在现代汉语均已不用,依《说文解字》所说,“[兆卜]”的古体字是“兆”。
“兆”字《说文解字》未作字头收录,而“兆”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兆”。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召卜]。读shà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召卜],卜问也。从卜,召声。”形声字。本义是卜问。
《广雅·释言》:“[召卜],卜也。”《广韵·笑韵》:“[召卜],卜问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召卜]的小篆写法如图:
([召卜]的小篆写法)
2、[兆卜](兆)。读zhà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灼龟坼也。从卜;兆,象形。兆,古文兆省。”[兆卜]是形声字。兆是象形字。本义是烧灼龟甲的裂纹。
按照许慎的说法,[兆卜]是字头,兆是重文,这让人认为“[兆卜]”是“兆”的源头,但其实,“兆”字见于商代,战国时大量使用,而此间几乎见不到一个“[兆卜]”字,可以证明“兆”字先于“[兆卜]”字出现,显然,许慎对于“[兆卜]”字的解说有问题。这也就是说,要了解[兆卜],需要从“兆”字的源头说起,来看“兆”的字形演变:
(兆的字形演变)
“兆”字的字源被很多人附会成烧灼龟甲的裂纹,把“兆”视为象形字,似乎也能说得通,如图:
(兆的象形字解说)
但细究甲骨文就会发现,甲骨文的“兆”,字形像二人背水而逃,或者在水的两岸各有一只脚印,会意洪水泛滥或洪水来临涉水逃走。
于省吾认为“兆”的字形“从二人相背,大水至而人人逃散”,是“逃”的初文;李学勤《字源》张标先生认为“兆”是“逃”与“洮”的初文与本字,是同样的理解。细研“姚、佻、跳、挑、逃”等字,均与逃离洪水有关,比如:
“姚”是洪水泛滥时的女姓氏族时代(“遥远”,最初写为“姚远”,舜曾经被赐姓为“姚”);“佻”,是洪水泛滥时惊慌失措、举止轻佻的人;“跳”是洪水泛滥时蹦跳逃跑,慌不择路的人;“挑”,是洪水来临时手提东西逃走的人;“桃”则是春季洪水来临时开花的树木……
洪水在上古,是巨大的灾难(西方有诺亚方舟,东方有大禹治水),但是洪水来临之前,往往有很多征兆,于是“兆”又引申为预兆,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