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刻骨铭心的教训造句,刻骨铭心造句100个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5 11:08:23

2020年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对于学校教育尤其如此。为此,我们特邀了一批全国名校长,在这里留下对过去一年的回顾。让我们倾听他们奋斗中的心声,感触他们探索中的启示,面对现实,一道找寻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2020,这本是一个蕴含“爱你爱你”爱意浓浓的数字,但疫情的不幸暴发和“停课不停学”要求,让教育人始终畅想着的未来教育、互联网学习,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前台。

回望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年份,回望大家共同走过的这个刻骨铭心的年度节点,我们发现,特殊经历中充满爱意,也淬炼出更多教育人对生命和未来的一份责任、一份坚定。

还记得巴蜀新一轮课改十年总结时,我们认真回首走过的坚实足迹,把它凝练为“学科 ”教学成果进行上报并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之后,立即展开新一轮的调研,拟定“行动计划”以展开“巴蜀名片、人人代言”主题实践活动:从解决专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出发落实“我愿代言”,到用技术作为引擎改变教与学以提升育人能力的“我能代言”,再到用工具撬动学习、以资源为支撑、用资源实现自主,找到“学科 ”成果深化之课程综合化教学新形态,让每位师生在“教·学工作坊”中共创一些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和空间的“我有代言”。一年又一年“做”的过程背后,学校始终以“奋进”的姿态主动作为、自发行动,回应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踏实地以温和渐进的方式,迈向课程综合化改革实施的新阶段。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令人心碎的2020年初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位位逆行者秉承着“街上的人很少,心中的人很多”的信念,坚守岗位,为人民奉献。受此大爱感召,巴蜀教育人同样迎难而上,集体攻关,以学术的方式守护专业,在顶层设计和团队创新中持续“奋进”,进行了近三个月全面的线上教育探索。在坚守巴蜀教育价值导向前提和“学科 ”基础之上,我们一开始便明确了巴蜀公开课的核心内涵定位,即:我们的课,是成长课;我们的学,是学生活;我们的教,是陪伴指导:和家长一起,不断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正向情绪、积极状态、探究精神,鼓励孩子在“健康生活我做主”中创新自信。同时,我们的“公开课”之“公”,其内核意蕴为“共同体”和“全社会”,既是“全社会共同卷入”的课堂,也是“面向全社会公益开放”的课堂;而“开”,则蕴含着坚持不懈地“开放”和源源不断地“开出”——开出资源、开出个性,最终开出了“育人方式变革的深化”。整个公开课的研发过程,看起来是“应急之需”“意料之外”,实际上我们自己很清楚,是多年规划之中对新时代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叩问与趋合时代的求索,也是我们立足素质教育,回到全人发展的实践表达。

来到4月,当再次回到校园时,我们感叹着“世界再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因为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变化,也深刻地认识到教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改变。面对着百年不遇之大变局,面对着充满憧憬的未来,我们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在坚定的脚步下,对话种种问题,再次回到“行动计划”,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直到7月暑假期间,持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聚焦育人价值,统整育人场域,关注孩子基于未来可持续的整体发展,持续深化育人方式变革,持续深化应用“学科 ”成果,以此探索课程综合化教学新形态。

9月开启的新学期,即“新三年计划”的收官年,我们不忘育人初衷,选择用评价改革协同课程改革,抓住评价的“牛鼻子”,一体化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用发展素质教育之路落实“五育并举”,从源头和根本上回应“人”的全面培养。在这后疫情、后成果奖时代,不可抗力催生的教学新形态正在师生中萌芽。我们将“人”作为终极竞争力,探索着眼未来学习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新形态,创生出巴蜀课程综合化教学的主要形态——“教·学工作坊”:师生共创的理念,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学习”两种主要方式,“共同经历、彼此滋养”的模型,以及“教学小助手”的研发支撑,呈现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质。形式的背后,是技术的加持、思想的融合,是再次聚焦课堂回归育人初心的探索,以及“中央厨房”研发机制。“教·学工作坊”撬动着一所学校育人体系的重建,以更优质的常态,创造让孩子一生眷念的课堂和温润一生的生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达成对内研究深化、对外推广应用,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巴蜀就是这样,在读懂时代、读懂孩子中,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转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安静务实地发展素质教育。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厚积薄发;不求立竿见影,但求温和坚定。

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面向这未来已来的世界,我们非常认同“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回顾这不平凡年份中的“真心做,做至真”的“守正创新”过程,正是将“做的哲学”作为巴蜀发展的价值观,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作为全体巴蜀人行动的方法论,将“学科 ”成果和“教·学工作坊”的系统研究作为实践操作系统,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自觉的生命状态,创造性落实国家意志,以“累进式”的方式从点滴做起,回到常态优质的追求,开启“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学校样本”研究,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我们走好了每一步,努力让每一步都算数!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3日第6版

作者:马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