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发展历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所开辟的辉煌壮丽的东方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近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落实以及国家对文化软实力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随之上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活化器,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实践证明,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一般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主要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传承,其多是一种无形的物质财富,也无固定的承接载体。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需要落在具体的物质形式上面,即通过各种物质文化形式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手工技艺等等。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途径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而且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也越发严峻,特别是一些传统技艺,诸如蜡染花布、雕版印刷、刺绣等传统技艺正在现实生活中被逐步边缘化甚至是淘汰,加之数字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博物馆的角色和定位决定了其必然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拥有合适的资源、渠道以及方式,从专业角度去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以及研究,博物馆便是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社会大众和国家之间的重要纽带,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博物馆这一机构去完成和执行,而且博物馆有着足够高的社会地位和足够强的权威性,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做出的各项措施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态度和发展趋势,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内,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主要组成要素。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实物的收藏,在博物馆里被保护起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关于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保护的范畴也是比较多元化的,其在收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制品、道具之外,还会重点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录音、录像等影音记录载体,以作为博物馆的馆藏资料。还有,现在很多博物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施行的是博物馆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保护的方式,即实现物化保护与无形保护的统一配合,如此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更全方位的保护。以大众所熟知的南通风筝博物馆为例,众所周知,南通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收藏了上百件不同历史时期的风筝精品。该博物馆针对风筝的收藏,其不仅停留在了风筝本身,与风筝相关的制作工艺,比赛活动证书、奖状,风筝手艺人的技术创新成果、理论研究专著作品等等都在博物馆里有所体现,而且在博物馆里有专门留出一个空间专门用于参观者参与互动,一起学习风筝的制作工艺,这对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风筝制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博物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价值,那便是宣传教育。其中如何科学合理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位置,精准展示和传递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是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很多博物馆都在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在展示方面的突破,有越来越多的展示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诸如动静结合、公益与非公益互补等等,经过一番用心的设计与安排之后,博物馆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知识性、学术性、观赏性以及趣味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当前一些博物馆的展厅功能划分越来越注重细节,功能分类也越发清晰明确,其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而是充分展现出了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展示背后的目的和意义。此外,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展示方面也变得越来越具灵活性,其随时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展示的目的等来高效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布局,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充分、更具针对性的展现。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研究机构。近些年,各种级别和类型的博物馆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资源、技术以及资金支持,有越来越多专业人才加入到博物馆工作,而且各种文物修复技术也越来越具先进性和实效性。所以,现在的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方式,便是对其进行研究,通过一系列科学、专业的手段,借助各类先进设施设备来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到相应的载体上面,再通过潜心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展示和传播出去。例如,当前博物馆里会有一批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工作人员,他们会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研究工作,同时也会亲身走访了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地方,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下来,经过整理之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伸。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应该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便是无人传承,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困难。因此,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专业结构,自然也需要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联系,或合作、或聘用,确保传承人继续从事该领域工作,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保护。
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属于公开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其同步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任务。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宣传和推广是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方式。日常工作中,博物馆通常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推广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大众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激发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致,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潮。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和挑战。因此,探讨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路径,对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尝试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即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是符合当前社会大众了解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和方向的。非遗文创可以更进一步激活博物馆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展现出更强的实用价值,为社会发展以及大众群体服务,如此一来,当前博物馆所出现的馆藏文物下沉传播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建议各类博物馆主体可以尝试在非遗文创产品研究和开发上面下功夫,借助非遗文创产品来更好地保护、宣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如何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实际需求来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以茶文化为例,博物馆可以选择合适的茶文化载体,比如茶饼、茶具等,或者借助传统工艺把茶片制作成馆藏文物样式等再行推出合适的非遗文创产品。还有,博物馆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可尝试将非遗文创产品和现在大热的游戏品类结合到一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承载的故事背景来构建相应的主题游戏产品,以“博物馆 游戏”的数字文化产品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一览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世界,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容。
组织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博物馆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主体机构,其要充分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建议博物馆可以积极寻求与社会多方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多方联合,强强联动,共同组织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多类型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渗透和融入到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潮,充分调动起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比如,博物馆可以联合同领域内相关机构来共同组织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活动,在领域内达成认知的一致性,保证对外输出的统一,为社会大众营造出一个统一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了解环境。再比如,博物馆可以联合一些演出单位或者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向更广阔的舞台,以活态办馆的形式随时随地向社会大众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还有,博物馆可以主动联系各类学校,和学校这一教育主体来共同组织承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参观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群体这一新生代力量根植优秀传统、传承中华文脉的意识与能力,还有可联合一些专业院校尝试共同开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精品课程,或理论、或实践,从专业层面来实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尝试承接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可为具体活动提供场地,也可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去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
更新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基地。当前很多博物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展示和陈列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只是被放置在固定位置用于被大众参观,很多人进入到博物馆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简单的浏览一番,很少会驻足真正去了解和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基于此情况,建议博物馆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去更新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基地,如果现实条件允许,可结合当地所独有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设置一些非遗主题展示区、非遗产品展销区,将非物质文化展陈和非遗文创产品集合到一起,营造出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氛围,同时吸引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还有,博物馆可充分利用起先进的技术手段,借助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构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产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共享服务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进入到各个领域当中,全力打造一个更具完整度和特色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
加强对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力度。在当前博物馆工作人员队伍结构中,非遗专业的人员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专业人士选择进入到博物馆工作,并全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与弘扬工作当中。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持续加强对这一类专业人才的关注力度,要重点培养和支持这些专业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提升和展现专业能力的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还需要建立起足够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积累和提升。所以,博物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从另一种角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工作中,博物馆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主动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群体当中去了解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阻碍,并竭尽全力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博物馆还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提供更多领域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参观、多接触、多了解,切实提高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并且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博物馆要持续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力度,积极探寻保护、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和新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竭尽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容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呈现。(作者:胡卫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