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就别出心裁的想要借此设计一种全新的桥梁结构。在经过多日的商讨之后,圆弧拱形桥成为了众人推崇的方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方便车马通行,更能节省材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公元595年开始,李春等人受命开始建造桥梁,历经十年之久,赵州桥正式落成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千年风雨,多次修缮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永恒存在于世,历史也终会证明物是人非是无可避免的过程。昔日饱览盛世光景的赵州桥,在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霜洗礼之后也终究难免被刻下沧桑的印记。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完整度,历朝历代都对赵州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还原修复工程,企图保留它原有的样貌。据史料记载,赵州桥先后在唐朝到清朝期间总共历经了七次大小修缮事宜。
赵州桥的第一次修缮,出现在唐贞元八年。期间因为大水损毁了桥面,导致崩裂现象出现。因此重新砌上了石砖,将它恢复原貌。因为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坚固耐久,因此在第一次修缮过后,长达数百年间赵州桥都没有出现明显问题。
直到宋治平三年间,因为桥体的铁件被盗导致了侧倾现象出现,在扶正后照常投入了使用。此后的几次修缮皆是因为桥面破损等细小问题,实际上历朝历代均并未对桥身有过较大的改动。
赵州桥自建成以来虽修缮不断,可始终也保持了它完整的模样。同时也让世人感叹古代巧夺天工的桥梁建造工艺。
翻新手段让梁思成痛心建国后,赵州桥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工艺受到了当时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各单位协商确认后,一致认为赵州桥需要得到全面的修整和保护,以达到更加久远的保存时间。
于是从1953年起,赵州桥的勘测视察及全面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国家文化部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组织专家前往考察,最终通过实地发掘找到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掌握了赵州桥当时的水文地质、石料风化等具体数据之后,赵县安济桥修缮委员会于1955年正式成立。
当时包括国家文化部和中央交通公路总局等相关部门为了保证整修质量,最终一致决定采用护拱石、钩石、腰铁、铁拉杆和收分五种做法。同时因为赵州桥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考虑到安全性和长久保存的需要,在原本修缮计划的基础上,还要增加更多的现代工业技术。
其中就包括有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大规模使用和桥面上下加设现代防水层。在长达近十年的工程结束后,赵州桥不仅实现了跨越1400多年的最大修复工程,还基本保存了原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