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18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如果我们现在观察‘怀延盆地区”和话,会看到一个在一般比例的地图上,也显示的出的大型水库——官厅水库(主要是在怀、延两个区域)。而这个名字贵气十足的水库,其诞生的历程一如密县水库和于桥水库一样,是为了向京津地区调水,而为之提供输水渠道的就是永定河。也就是说,官厅水库实际上蓄的就是永定河的水。为了首都人民的用水保障,河北省在一如既往的做着贡献。(今天还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河北在自己用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是紧急向北京调水两亿方,只不过这次用来输血的是滹沱河水系的水。)
虽然说现在官厅水库的水,都是北京在用,但是在一开始,还是给河北省留了点余粮的,也就是说水库的水一人一半(后来首都人民不够用了,就都拿去了)。于是就造成了现在怀、延盆地怪异的地缘分割法,即西面的怀来县留给了河北(旧县城都被淹了),东面的延庆县归了北京。而库区的大部分水域是在河北境内,北京只在东面占了个角。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引水的道理和东海抽油一样,重要的不是在谁脚下,而是有没有口子抽。只是现在,河北的水已经不够北京用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又开始发挥作用了,在南北北调的大旗下,湖北丹江水库的水也开始北上支援中央了。说到这里,也许怀来的朋友要郁闷了,要是当年北京的刀再快点,自己也就成了北京户口了。
历代的首都迁移,多与水有关,不是水多了淹掉了旧都;就是水少了不够用。也许以中国的体量,真该考虑搞几个功能型的首都了,最起码北京就不要再去争经济中心这个位置了。
根据怀延盆地区的位置,我们很容易看得出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这个盆地所防御的地缘威胁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来源于大同盆地、蒙古高原两个方向。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怀延盆地区西侧的地理结构,会发现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地理板块。即西北方向的“张家口盆地区”、西面的大同盆地,以及西南方向的蔚县盆地。其中蔚县盆地的地理结构,及战略地位,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这是一个连通南北,有枢纽作用的地理单元,至于它是如何发挥这种连接作用的,我们稍后会分析到。
如果单从地理格局看,当我们在怀延盆地稍事休息后,继续向西行走的话,大同盆地和张家口盆地都是主要的方向。要是进入大同盆地腹地的话,我们的行进方向自然是山西高原南部那些如珍珠链式的盆地带了;而如果我们西北向到达张家口盆地区的腹地,那么最终的目的地,就会是蒙古高原。
事实上,如果将怀延盆地区,视作是太行山脉腹地的一个地理单元的话,那么张家口盆地区就等于是被东北方向的燕山山脉、东南方向太行山脉,以及西、北方向的阴山山脉共同包围而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而阴山山脉正是蒙古高原与南部诸地理单元的地理分割线。从这个角度看,张家口盆地的战略地位,是要高于“怀延盆地”的。只不过处在这样一个枢纽位置,地缘博弈之激烈可想而知,所以在大部分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并不能稳定的控制张家口盆地区的全部。
将“张家口盆地”与“怀延盆地”串连起来的是一条叫作“洋河”的河流,通行的道路也是依河谷而建的。需要说明的是,洋河在盆地西侧的几个源头,不仅仅有通向蒙古高原的,也有连通大同盆地的,因此如果你想从山西高原走西口的话,可以沿河直接从大同盆地进入张家口盆地的西部而不是先绕道东部,然后从西、北两个方向进入蒙古高原。至于说洋河的归宿,则是在怀延盆地的腹地,也就是现在的“官厅水库”,换句话说,它是永定河的上游水源。
不过洋河并不是永定河的唯一水源地,在它的南面有一条更为著名的河流在为官厅水库和永定河供水,它就是“桑干河”。关于桑干河的情况,我们在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我们实际上可以将之与永定河视为一条河流,只不过前者指的是山西高原部分,而后者则主要涵盖流入华北平原的下游水系。在战国时期,它们也的确是以同一条河流的面目出现的(那时叫“治水”)。从这个角度看,洋河算是治水的一条主要支流了。
怎么定义一条河流的干、支流,应该是现在各地方政府喜欢做的事情(今天还看到有三地争嘉陵江的源头),我们只需关注这些彼此相同,属于同一水系的河流,发挥了什么样的地缘作用就行了。
当我们从怀延盆地区出发,希望沿桑干河直接进入大同盆地东端的时候,会发现大同,怀延盆地之间的山体,较之张家口、怀延盆地区之间的山体要宽的多。也就是说穿越这部分山体的难度,要远大于沿洋河进入张家口盆地区。而从张家口盆地的东端,进入大同盆地的东北角就简单的多了,这里分割两盆地的丘陵,之间的联系是很松散的。因此如果我们想从怀延盆地区进入大同盆地的话,最为经济便捷的方案,就是先沿洋河进入张家口盆地区的东端,然后再西南向的进入大同盆地。
这种依地理结构,而作出的调整对地缘结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体现在具体的战略上就是,如果中原王朝希望从军都陉出发,连通大同盆地及至整个山西高原的话,就不能满足于只控制“怀延盆地”,而是需要更进一步,最起码要将控制线,推进到张家口盆地区的腹地,以保证怀延——大同两盆地的交通畅通。也正是因为如此,位于张家口盆地区东端的次生盆地——“宣化盆地”,比之怀延盆地区西端的次生盆地——“涿鹿盆地”,战略地位要更高。
由于宣化盆地处在这张“人”字型交通网的核心,所以在大部分的古典时期,宣化也一直是张家口盆地区的地缘中心,这种情况一直到古典时期末期才得到改变。当时核心区的人口压力已经大到无法承担的地步,与东北平原一样,同样也被满洲封禁蒙古高原,也不得不向核心区开放了。而与蒙古高原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山西高原,则成为了这次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只不过比之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因此与闯关东的主体为山东农民有所不同的是,走西口中最为著名的是山西的商人,数量也没有前者多(所以不要认为华夏民族只会墨守成规,“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是我们这个务实民族的本色)。
鉴于张家口盆地区遮盖了山西高原的东北部,因此它所控制的那些山口也成为了走西口的重要通道(另一处是“*虎口”,我们下一节会分析到的)。不过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如果从大同盆地腹地,经张家口盆地区进入蒙古高原的话,并不需要绕到其东部的宣化盆地。因此位于盆地区腹地的张家口地区,逐渐显示出它的地缘优势来了,并成为了这个盆地区的新地缘中心。这种地缘优势在现在的体现就是:宣化县的核心区,成为了张家口市的一个区(宣化区),虽然它离张家口市的主城区相隔甚远。
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了,为什么燕国一定要将自己的防线,推进到张家口盆地区的腹地。而在战国后期的地缘博弈中,燕国也的确由此路线,进攻过赵国所设的“代郡”。所谓的“代”,我们知道核心区是在蔚县盆地,其覆盖范围包括大同盆地的东部。如果从战略目标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控制大同盆地东北角的突出部,并最终得到蔚县盆地会是燕国第一阶段的战略目的。而如果燕国得到蔚县盆地的话,就可以南出飞狐峪,入涞源盆地,切断赵国北线连通东西国土的重要通道。问题是战略计划制定的正确,并不代表你一定就有实力实施。燕国后来的攻赵战役,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反而在秦赵两国的共同攻击下,丢失了军都陉以西的绝大部分土地(上谷三十六城,丢了三十城)。
如果要解读张家口盆地区、怀延盆地区、大同盆地、蔚县盆地这几个地理单元之间的地缘关系,最为经典的案例并非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是在二千多年后的明中期。它就是差点改变大明帝国国运的“土木堡之变”。如果有朋友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以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