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初次亮相,表现完美。那份从容淡定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不具备的,也因此让茂则心生怜悯,偷偷救下他。
- 哥哥冒死申冤,终于得雪
因此,当梁元生撞破自己舅妈的奸情之时,就将县令和她一同绑了,又去衙门自请判罪。他得知投诉无门后,就只能写状纸去找韩琦。
韩琦心系梁家,火速发现此事的端倪:有如此劣迹的县令,居然在马上准备提拔的人员名单里,而且考核优秀。
他马上报给王相,王相当即彻查。迅速掌握县令通奸行贿,上级官员收贿的证据,当堂奏对。
他与吕夷简当堂对峙,最后以“虽无实据证明他收贿,但出现问题,吕相确实存在渎职”为由,将吕相贬出京城。
这确实就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这件事情能够如此顺利解决?
主要还是宋仁宗早前做的局:吕相已经渐渐不得人心。
吕夷简是旧臣,太后时期执掌相权至今,根基深厚,所以,官家原本动不得。
而他之前为了排挤范仲淹,有些气急败坏。不惜动用宰相特权,强行将范仲淹贬出京,已经惹了众怒。
宋仁宗虽明面上依了吕相,但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引起文官团体对他的不满。
比如贬范仲淹,同时贬为他说话的人,理由是同党。
原本范仲淹因为过于直言劝谏,矛头直指吕相,是有些过激且大胆,还不听劝。但他被贬众人多少觉得有些冤枉,只是都明哲保身,不愿意过分出头,贸然与吕相为敌。
结果宋仁宗的做法一步步地激化这种矛盾,激起文人内心这种愤懑不平,连一直以来与吕相同气连枝的王相都看不过眼。吕相已经开始不得人心了。
因此,王相虽是秉公处理,实则也是出于公心,终于开口将吕相弹劾。
所以,怀吉这事儿只是一个由头。宋仁宗借此事打击吕夷简,直接将他贬出京城,颇有点大快人心的感觉。
王相也自请被贬,为何?
主要也是为了避嫌。吕相不得人心已久,此次被贬,如果王相坐了他的位置,就容易被判定为既得利益者,容易被划入朋党之争,从而使案件变得复杂。
这一招确实高明。哪怕再想坐到宰相首辅的位置,也不能在当下坐上。哪怕你身正不怕影子斜,也都会被安上结党营私的罪名,这是文人所不齿的。
为何隐瞒梁元亨的去处?
如果被人得知,那个被变卖的孩子,居然是卖到了宫里来,那这事儿就又复杂了。
原本一个简单的民间孩童贩卖案加通奸案,已经处理了县令等一票官员,甚至连宰相都被拉下水。
如果再把火烧到宫廷,收内侍未经审核,把关不严的制度上。那难免宫里会被扣上贩卖儿童的大罪,助纣为虐,兹事体大。
因此,茂则也出于各种考虑,和韩琦说明,希望此事按下不发。并告诉他,元亨已经改名为怀吉,而且一口咬定自己在宫外没有任何亲人。
这就相当于给怀吉洗白了。
他第一次改名,是为了躲过任督知的处罚,为了避免再次因为名字触犯避讳。
第二次改身世,也是一种自保。万一以后吕夷简再回到宫中,知道他是当年那个害自己被贬黜的案件中的孩子,难免伺机报复;
或者,万一还有不相干人等,拿当年的事情说嘴时,对他来说终究是个祸事。
而怀吉已经去了势,再也无法送出宫,去过正常日子了。与其闹得天翻地覆,不如让他隐姓埋名继续生活在宫中,也许还能安身立命,有一番作为。
这应该就是茂则和韩琦充分沟通后,考虑的最为妥帖的方案了。
而事实上,后来他们二人对他也是各种关怀照顾。再也没让他去干杂役,做简单的苦力活。而是让他读书写字,多点学问,还给各种机会接触官家,也算是尽心栽培了。
为什么梁元生一定要判罪?
因为如果他私自绑了县令都能安然无恙,那岂不是纵容了暴力申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