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17:0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周兆弈
初夏的山村,万山染翠。日前,记者乘车沿着盘山公路,来到腾蛟镇原秀垟村。村民彭希西正在扩充鱼塘,准备多养一些鱼。“我们这边空气好,水没受污染。用山水养的鱼味道很好,很多人开车过来购买。”记者了解到,原秀垟村留守在山上的300多名村民,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鱼,有些村民为了满足日常饮食,也有些村民通过卖鱼年均增收约3000元。
记者在村里看到,大小各异的鱼塘依山就势,呈梯田式顺着山溪河流一侧紧连着,面积最大的达到300平方米。泉水从山坳里流出来,沿着地势从高到低流过每个鱼塘。记者放眼眺望,片片梯田犹如微风下的层层波浪,田边的水杨梅树如同浪花中的扁舟,美不胜收。
“在家门口养鱼,野菜、青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原秀垟村村民彭希周告诉记者。1997年,他将外地的店铺留给儿子后,就回到了老家。看到山上的抛荒地没人种植,就动手开荒,开始了养鱼之路。“鲤鱼不能和田螺一起养,菱角不能和草鱼、鲤鱼共养,草鱼适合跟荷花一起养。”养了几年鱼后,彭希周逐渐积累了一些养鱼心得,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摸索出了“菱鱼共生模式”和“莲鱼共生模式”。鱼塘里的菱角、田螺、荷花、鱼都按照各自搭配共生共存。没想到,这种共生模式养出来的鱼味道十分鲜美。
后来,留守在山上的老人们都开始纷纷效仿。日复一日,山里养鱼的人越来越多,鱼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山区日照少、水温低、水源洁净,野生饲草未受污染,所产的鱼全是天然有机的。”原秀垟村党支部*彭玉辉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环境好了,养鱼也就不是很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不少村民经过长时间的养殖,摸索出了一套土方法。村民之间经常交流,取长补短,养鱼的技术就越来越好了。现在,只要谁家有鱼死了,村民们看一眼鱼的死状,就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
“山水养鱼占地少、投资少、见效快,且简便易行、管理方便,非常适合山区留守妇女和老人养殖,是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路径。”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