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2.体现出心声心画的审美意义
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唯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故言,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动情也。”
要打动别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要很好地表情达意。如何做到这点呢?
- 抓住事物的真趣表情达意,使情意很自然
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知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如果你走在西北的春天里,随处可见河堤边、路边的杨柳随风依依,自然优美,尽显身姿。如果恰逢春气新发,大地新绿的季节,人们的思绪从沉睡的冬天醒来,看到杨柳多姿,内心也一定浮想联翩。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这两句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将渭城周围的环境描摹地极其清晰自然,像极了天然雕饰的美女,让人怦然心动,自得事物的真味和真趣。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 通过绘制事物美的画面感表情达意,使情意很美
诗歌中能做到情景交融已经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了。如果能够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画面感,让读诗的人、传播诗歌的人如入画境,并产生无尽想象,是不是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感觉?
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薇》就达到了这个效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门的时候,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今回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季了,这当中,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读来有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孤独和悲凉。
这首诗有种强烈的画面感。此画面感的形成,依赖于今、昔的时间对比和“柳”以及“雨雪”的季节对比实现。大的对比中,有小的“涟漪”,即“依依”和“霏霏”,让整个相对较静的画面一下子动了起来,画面一下子跃然纸上,诗歌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 运用就地取材的代入感表情达意,使情意很真
情景交融的诗歌要打动人,还要有强烈的代入感,比如古代的灞桥折柳就很能说明这种代入感。
白居易在《青门柳》一诗中写到:“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同样也描述了这一现象:“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代入感的实质就是熟悉感。
古代长安本是交通要道,长安灞桥两岸长满杨柳。所以,经过这条道的人,自然都很熟悉这里的柳树。经过总会有离别的味道在里面,那么,随手折一段柳枝送给离别的人,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了。
倘若从千里之外买件东西,经过这个地方送给离人,是不是多了一份刻意,少了一份朴质的真实?
就地取材来表达离别,特别是折柳送别,或者像后世离乡时怀揣乡土,为的就是永远留住熟悉的味道,这便是真情实意的表达,也最感人。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3.体现出人们对于终极情感的普遍期盼
任何感情,不可能时刻轰轰烈烈,最后必然变成如含蓄悠长的流水,随时间缓缓流淌。这不仅是客观规律所决定,更是岁月给人们关于情感的终极馈赠。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提出“情词”原则。他在《四友斋从说·曲论》中说:
“郑德辉所作情词,亦自与人不同,如《㑇梅香》······〔好观音〕内‘上复你个气咽声丝张京兆,本待要填还你枕剩衾薄’,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真得词家三昧者。”
“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其实指的就是“含蓄”。含蓄的实质不是刻意掩饰,而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淌。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青山遍湿·悼亡》就是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的典型表达。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这首寄思有端,抑郁难释,情深意浓,远及幽冥之地,实堪伤心断肠之作。
纳兰性德从回忆亡妻去世前的形象,写出如今的凄凉之境,甚至因为实在太思念亡妻,竟想着通过魂魄指引,做梦回到曾经熟悉的回廊。
这首诗歌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力,除过对亡妻真挚的感情外,更表达了人们对于终极情感的普遍期盼。
一种感情让人觉得言有尽意无穷,不但很美,而且还能从对方的表达中感觉到他内心真切的想法,那么,如果让这种感情的寄托空间变得更悠深,情感变得更绵长,这份感情是不是很能让人刻骨铭心?
通过古人关于离别、相思抒情特点的总结,我们发现,古人可以选择用酒、柳、回廊等表达离别、相思之情,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否具有文学、哲学、审美等底蕴或者其他真实、朴质等打动人心的美感体验。毕竟、有内涵、真实和美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如果把这些元素用在今人的社交场合,是不是会收到良好效果呢?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二、今人社交表达的普遍特点今人的社交表达和古人很有多不同,包括语言、行为、方式等。
1.短、快的社交表达特点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慢的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子越来越少。为了便于交流,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手动写入、按键输入、语音视频依次出现的社交方式越来越能体现出短、快的特点,同时也催生了网速、卡等特定词汇的出现。以短、快为特点的社交表达,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 很有带感且偏向消费和娱乐性质的快餐式社交
有些人喜欢用网络词语,特别是有些网络社交用语很接地气,很有带感,那些偏向于自黑,以逗乐、取笑等娱乐,更适合快餐式社交。有些人喜欢自嗨自傲却引不起别人长久兴趣,虽然这些社交语很多都有现实来源,拿当做图片上的提示用用即可,真正放在现实的社交场合,因为内容本身缺乏激情、温度和感染力,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社交兴趣。
2.缺少画面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画面感需要运用语言沿着时间和空间的构架去绘织。在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今天,时间和空间被物质、压力、焦虑、名誉和地位等东西大大压缩了,导致画面感的绘制变得困难。
- 社交语言趋向简练,画面的叙事感变弱
90年代前,人们见面可能会拉着手,站在路边好好聊几句,特别是农村还有闲话中心之类的特殊存在。
但现在,路上见面基本打个招呼,或者视而不见,哪有那么多时间跟别人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包括工作中,人们喜欢简单的交流语言,长而啰嗦的语言,有可能被认为是思维不清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语言需要简练,那么,完美的沟通就必须在事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信息对等、相当的话语切入、思维是否处于差不多的水准等,否则,交流反而会变得很苦难。
我曾经的一位老板,他给你安排工作,说出来的话永远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搞得大家和他交流很苦难。
比如他说:“你把那个文件取一下!”问题是,所谓的那个文件,你根本没经手过,怎么能一下子知道是什么文件呢?为了拿到他说的文件,你得在中间经过好多环节,导致这种交流不但缺少画面感,连基本的叙事感都很弱,也大大降低了社交效率。
社交语言简练,并不意味着要去猜测。如果社交中总出现猜测对方心思的情景,只能说明说,这种社交是低效且质量不高的社交。
- 社交语言的客套性,虚弱了画面的真实度
如果把“你(您)好!”用在公共场合,一方面是文明的体现,但另一方面,这两个字显得很客套,因而,我们无法根据客套的感觉绘制一幅真实度比较高的画面来。
缺少画面感的社交,自然干巴无味,更要紧的是缺乏真实度。缺乏真实度的社交,恐怕不会受到很多人欢迎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