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将半导体生产搬离美国,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了。
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可以分为三个大环节: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以及封装测试。
当时的美国可以说是将封装测试这一技术含量最低、需要耗费人力成本最高的环节给转移到了海外。但很快,晶圆制造这个环节也被盯上了。毕竟,半导体产业,用炼金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这是河沙,本质是二氧化硅,平时撒在路上可能都没人会去捡,如果你要去建材市场特意买的话,170 元左右能拿下一吨,可能还没有搬运费贵。
这是沙子中比较好的那种高纯石英砂,身价则是翻了数倍不止,大概需要 5w 美元左右一吨。
而这是一枚 intel 最新发布的 14900k 桌面处理器,售价 4999 元,重量 35.7g。换算下来,相当于 1 亿 4 千万左右一吨。
而制作他的原料,就是高精度的石英砂。
也就是说,只要有办法设计出芯片,并且将它做出来,那就能赚大钱。
海岸线上的日本就盯上了芯片这块肥差。
毕竟半导体加工这活在当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源,也不会占用太多的地方,对能源相对紧缺、土地资源不太够分的日本来说简直是直对 XP。
恰好战后的美国也有利用扶持日本、来对抗苏联的想法。
得益于此,日本以低廉的价格吸收了美国的大量技术。
许多现在咱们熟悉的日本企业也都在那时候趁机崛起。
无论是晶体管、计算机、还是集成电路的这些技术,在美国人研究出来后、很快就被日本拿来研究透了,然后推出性能稍弱,但是价格更便宜的仿制产品。
这些原因导致了日本的生产技术方面一直没拉下太多。
没过几年,日本就找到了啃下美国更多肉的办法。
1966 年,日本和往常一样,准备仿照美国的 IBM,举国之力去制造一台高性能计算器:HITAC 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