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古汉语运用的典范。古诗词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以及深奥的哲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儿童受到中华文明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必须从幼儿做起。当前,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阅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此,也可以把古诗阅读渗透进幼儿的阅读活动中。
汉字包含形、音、义三方面内容,那么,在引导幼儿欣赏古诗词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美术、音乐教育,使幼儿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受到全方位熏陶。
在数量庞大的古诗词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幼儿学习,因此筛选适合的学习内容就变得十分重要。
首先,选择意象生动鲜明的作品。幼儿的思维为形象思维,教师为幼儿选择诗歌作品时,要尽量选取一些文字浅显、意象生动鲜明的作品。如《咏鹅》,在这首诗中,“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意象,以及“歌”“浮”“拨”等动作,就从形态、情态、颜色等方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大白鹅自由游动的场景。诗中白鹅、绿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一幅春鹅戏水图。这肯定会引发幼儿的喜爱之情,产生理解上的互通、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选取情节生动的作品。生动的情节,方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如辛弃疾的《村居》,在这首词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情节紧凑、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有茅檐、小溪、青草,有慈祥的老人,有忙碌的青年,有顽皮的儿童,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再其次,选取情感真挚的作品。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充满真挚的情感,选取这样的作品,能培养幼儿的情感意识,提高幼儿情商。如孟郊《游子吟》,慈祥的母亲、细密的针线,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无限关怀。这种亲情,在幼儿心灵中必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有了选材,教师应该怎样把古诗词以合适的方式教给幼儿呢?
首先,可以与绘画结合。要使幼儿体会古诗词中“形”之美,也就是体会古诗词所展示的意境之美。很多古诗词本身描绘的就是优美的风景图,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可以巧妙地把绘画引入其中。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代替,要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比如杜甫的《绝句》,教师在引导幼儿诵读完这首诗后,首先可以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就是诗中所描绘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意象,大部分幼儿都能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幼儿对大自然认识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借助电化手段,把诗中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教师还可以亲自动手,把这些事物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既是对古诗中形象的再加强,又是绘画示范。此后,幼儿可以把诗中这些生动的事物,化作自己手中的绘画作品。幼儿在动手中获得了对大自然的认知,获得了对诗歌的形象把控,也获得了创作的乐趣,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把这首诗化作形象的记忆保留在头脑中。
其次,可以与音乐结合。古诗词里的字词不但用意准确,而且讲究平仄,语音铿锵,非常适合朗读。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来加强幼儿对古诗词文字方面的印象。第一步,配乐诗朗诵。教师可以用钢琴给诗歌配上合适的音乐,由幼儿对古诗词反复吟诵。第二步,给古诗词谱上乐曲。其实古诗词本身就是很好的歌词,这些诗词可以直接谱上乐曲来吟唱。当然,这一步对教师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是有难度的。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只进行第一步。无论如何,当这些意象优美的诗词与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时,那些组成诗词的文字,就化作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仿佛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再现,使幼儿获得极大的愉悦感。还可以引导幼儿对诗词中优美的意境产生想象,借此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再其次,释义。欣赏古诗词,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幼儿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熏陶,帮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任务最终由释义来完成。教师可以把这些古诗词译成现代的儿歌,由幼儿反复吟唱。尽管教师选择的古诗词已经足够通俗,但对幼儿来说,那些文字仍然是深奥的。教师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把这些古诗词译成儿歌的同时,一定要使译文中的意象和原文中的意象准确地对应起来,并引导幼儿理解每一个对应。句子要流畅,要浅显易懂,适合幼儿理解。
以上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基础,第三个环节是目的,三个环节紧密相扣,按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来完成古诗词的学习。
总之,引导幼儿学习古诗词,要使幼儿有比较好的理解把握,必须下一番功夫,要开动脑筋,根据不同的古诗词,采取不同的办法。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些古诗词有非常明显的形体意象,教师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来向幼儿展示,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创编故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者刘金怀,单位系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