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发问,也包含着屈原对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的探寻(此刘师培《论文杂记》所谓“阐理之赋”),是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的表达,更是对心中郁郁块垒的抒发。
洪兴祖《天问补注.王逸<天问序〉补序》有注曰:“《天问》之作,其旨远矣。盖曰遂古以来,天地事物之忧,不可胜穷。欲付之无言乎?而耳目所接,有感于吾心者,不可以不发也。欲具道其所以然乎?而天地变化,岂思虑智识同腹,何不之所能究哉?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此《天问》所为作也。太史公读《天问》,悲气志者以此。”
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鐨语说:“或长言, 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
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清贺裳《*筏》所评:“其词与意, 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清人刘献廷《离*经讲录》更是赞言,《天问》 “真可谓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赏爱之情,可谓沁透纸背。
奇绝的内容,不同寻常的运思,超卓的想象力,非凡的学识和思想情感显示出屈原惊人的艺术才华,展示楚人桀骜不驯性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对后世社会进程的推动力不可估量。
4、评议《九章》
冠以《九章》之名。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的。朱熹《楚辞集注》卷四已有定论:“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清人林云铭在《楚辞灯》中所赞扬的“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
宋代的刘辰翁称誉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5、《招魂》
诗人采用民间招魂形式,请巫为楚王招魂或自主招魂,抒发哀思,融入深厚的爱国热情,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楚地方言特色和地域风情,语言铺叙,富丽奢豪,辞藻华美,成为汉赋的先导。屈原成为历来祭祀者的先驱,本地宗教的经典大师;还应是某国神社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