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一,我拍一,马莲花开二十一。
为什么花开二十一呢,不知道。
从我记事起,村子的川道里就有四排杨树,从山根低下一直栽到河畔。前村两排,沿着水渠相立;后村两排,顺着水渠对峙。夏秋雨天发水了,浑浊的山洪从山沟里奔涌而出,挟裹着驴粪蛋、羊粪珠、枯柴烂草、方便面袋子、破凉鞋底子,沿着两条水渠直接奔流到无定河里。这渠两边上的杨树,我们叫它箭杆杨,长得滑溜青光,高大挺拔,一边防风,一边护渠。孩子们闹了别扭,就把对方的名字刻在光溜溜的树皮上,几年过去仇早没有了,树却长高长粗,刻下的名字绽裂地无法辨识。
杨树之间,是村里最为平坦肥沃的水浇地,取最中心的一块,做了村里二百来户人家的自留地。以前,在崔家沟引出小河水,从小学硷下拐过来,再沿前村的半坡上流进村子。不远不近,就留下一个水口,形成一个个小瀑布,清清一鸿,缓缓地流入田间地头。但引来的河水很少,遇到天旱,就远远不够了。后来合伙崔家圪凸村,从无定河底铺设巨大的水管,接通河对面“定二渠”,又在村子公路下边掘出深渠,用石板铺槽,引来了无定河水,才彻底解决了村里川地的灌溉问题。
集体经济下分给农户的自留地,由村民自己耕种,按照人口多少,又分成或宽或窄的条块。自留地前,是一道公用水渠,各家在水渠边留了水口。一块长方石板,下边凿出半圆,立在渠边,做了一个小型的水闸,平时用泥把水口堵住,用水时把水口的泥铲开,渠水就欢快地流入水壕,一畦一畦挨着浇灌,不时传过来汩汩的水声,美妙极了。
水口边,家家种了马莲。马莲生命力极强,分上几株苗子,顺手栽下,就能成活,不用打理它,两三年后就是蓬勃的一丛。马莲蓬生成伞,叶子细长如带,能弯能屈,坚韧耐折,可造纸,能搓绳。
沿着水渠,栽上些马莲,大概是借助它发达的根系,保护渠垅吧。渠边的马莲得了充足的水源,也长的十分葱茏旺盛,不像山坡路畔野生的马莲草,瘦弱单薄,蔫蔫地打不起精神。
各家自留地里,都笔直地打起畦垅,远看像一个放倒的梯子。菜畦里种了白菜、黄瓜、西红柿、葫芦、茄子,还有莴笋、豆角、辣椒、萝卜。难忘的是一种产量很大的菜,叫“莙糖”(大概是莙荙菜),是甜菜的一个变种,主要用途不是做糖而是提供叶菜。从根部开始,长大一茬,收割一茬,滋生极快,采回的叶子用来喂猪喂羊。秋后刨出“莙糖”锥形的根,白中泛黄 ,甜烘烘地。我们曾经试着用它来熬糖,只得到一些黑乎乎的糖稀,味道也很一般。
马莲却没有做菜疏的机会,平日也从来没有人注意,尽管它蓬勃地就长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却还是难以得到人们的青睐。
它的用处太少了。
马莲长高了,人们终于注意到要收割了,就拿了镰刀,从根部割下,捆起来,放在阴凉处,让它慢慢阴干。然后就把它长久地挂在空着的窑洞的土壁上。
听说手巧的人能用马莲编出小筐小篮等各种玩具。但我却没有见着。小时候,马莲的用处大概就是用它来包粽子。
端午前两天,村子当家的婆姨们在集市上买回粽叶,取下阴*马莲,一并泡在大水盆里。另取黑腰白口的粗瓷矮盆泡了黄米和干枣。准备停当,一般在初四中午,开始包粽子了。先捏住两三片粽叶,卷成漏斗状,塞一颗泡得通红的枣子,从水里捞起一把浆汁饱满的黄米,填入。插入粽叶,把漏斗延伸做大,加入两颗红枣,再捞来两把米,如此两三次,就可以收口了。把粽叶低折,包成一个漂亮的三棱体。拣一根泡软的马莲,口中咬住一头,一手拿着一头,将粽子麻利地捆住,最后还要留下一好看的活扣。谁婆姨要是包粽子打了死结,准会招来别人的笑话。
粽子包好,先放置在柠条编成的筛子里。包完了,再一个个下锅,一个挨一个,一层压一层,严严实实,不能留下缝隙。上面还要压上石板,加水过顶,添柴烧开,转小火慢慢地煮上一夜。端午一早,父亲们早早从山坡上拔回艾叶草,门后立上几株,还要在耳朵上夹上几枝,说是辟邪。戴着艾叶,一家人围着锅台,一个个拿了粽子,仔细解开马莲绳子,剥开粽叶,甜腻的香味就热腾腾地直扑口鼻,软糯澄黄的粽子通体晶莹,咬一口,黏牙沾嘴,甜到心口。
马莲又名马兰,开蓝色的花。
它还有一个美丽而富有传奇的名字——“祝英台花”。
马莲花期很长。从农历四五月份开始要一直开到暮秋,单花要开一周以上,我国栽培它的历史有2000多年了。入夏以来,马莲叶丛间,细细地花柄撑起个个手指样的花蕾,在不经意见间就寂寂地开了,蓝紫色的花朵像翩翩欲飞的蝴蝶,绚丽夺目,新奇高雅。一朵刚败,几朵又开,把酷热的夏季摇曳得无比繁盛和典雅。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大兰的愚蠢懒惰,小兰的美丽善良,马郎的纯朴智慧,老黑猫的贪婪歹毒——电影《马兰花》和它的歌曲在儿时褐色的记忆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美妙的旋律一直萦绕着过去的流年。
神秘的马莲花,曾经装饰了无数懵懂少年蓝色梦想的马莲花,它摇曳在记忆深处,永不凋谢,永留芳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许学琪,男,陕西绥德人,陕西财专(现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先后在绥德工商局、榆林市工商局工作。热爱阅读和写作,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刊《学习与生活》特约编辑。参加工作以来有逾百篇通讯在省市工商局信息网和县市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