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灵山岛》
后湾村,位于刘公岛路南侧,隔灵山岛街与前湾村为邻,西接盐滩村,南隔大公岛路与黄岛发电厂生活区相邻,面积4.5公顷。2006年,全村有433户、1157人,有薛、欧、杨、陈、刘、王、赵、李等姓氏。居民除小部分为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外,其余为汉族。2001年,后湾村改为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2006年9月,更名为后湾社区居委会。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欧德公携妻带子由现胶南市灵山岛镇城口子村迁来黄岛。欧德公一家5口初来时,暂住在前湾村孙姓朋友家中。不久,他们在朋友的帮助下,到海边拾些乱石、采些海草(俗称海带叶),从黄山上砍来树木,建起房屋居住。他们垦地耕种,后又制作渔筏,在胶州湾打鱼。
欧德公一家迁来时,薛姓、孙姓人已在黄山前面建立前湾村20多年了。欧德公选择在黄山后面立村,因初来时得到前湾村朋友的大力支持,为显兄弟之情,便将自己的村庄取名为“后湾村”。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明代阳武侯薛禄之后裔薛整一家,由现长江路街道濠南头村迁居后湾村。因怀念故土,薛整特地从薛家岛西山上取来一棵松树苗,栽在自已开垦的田地里。这棵树一年内增高近1米,树干挺直,树冠如伞,枝叶繁盛,冬夏长青,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据说,有位文人由此路过时,叹道:“这树“灵气”甚大,长在谁家地里谁家必然人丁兴旺!”果然,薛整年近花甲时,身边就有6子18孙。如今,薛姓已成为后湾村的大姓。
《军民融合》
1952年秋,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某部炮兵连进驻后湾村后,在石山子顶部建筑高炮阵地,在山后侧建造营房及生活区。
解放军与村民建立了鱼水般的关系。他们派专人到村里开办夜校,辅导青少年学文化;送医上门,为群众治病;指导民兵训练,加强军民联防。农忙季节,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特别是部队发现村民祖祖辈辈饮用湾水(死水)后,便在营房区内打了一口甜水井,军民合用。从此,后湾村结束了吃湾水的历史。人们也倍加热爱子弟兵,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部队,定期组织妇女给士兵们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定期到部队慰问、联欢。该部队,于1974年撤走。
《支持油港建设》
原后湾村,坐落在黄岛最东端,三面环海,西南隔黄山与前湾村接壤,南与薛家岛街道北庄村隔海相望,北与城阳区棘洪滩隔海相对,东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西南面有黄山,东南面有石山子,北面为土丘,中间为小平原。海岸线蜿蜒曲折,长约5公里。
1978年,因黄岛油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后湾村整体搬迁至现村址。当时,国家投资36万元,村集体投资10万元,建造了一批二层楼房,安置居民138户;建造了部分砖瓦房,安置居民20户;还建起了办公楼一栋、仓库一座。
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本村土地被全部征用,村民由从事渔业生产转向以经营工商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湾村经济发展较快。村里利用征地资金,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先后办起了地毯厂、经编厂、建筑公司、织袜厂、饭店等企业。购置机动渔船12只,135马力拖轮1只,185马力拖轮2只,300-500吨驳船4只,从事渔业生产和海上运输。养殖扇贝300多亩。到199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0多万元,人均纯收人1281元,一跃成为当时全区经济收入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村之一。
目前,后湾村主要产业有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渔业、养殖业等,村民基本上家家有店铺,人人有工作。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亿元,人均纯收入10017元
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1998年,村里为300多人办理了社会保险;又出资20多万元,为女50岁以上、男6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了退休养老保险;投资338万元,进行旧村改造。
如今,村民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内花木繁茂、错落有致,街道也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村民们住进花园式小区后,无不感慨地说:“摆脱海草屋,住进新楼房。天天乐陶陶,日日喜洋洋。永远跟党走,幸福万年长。”
《“黄山公”与“黄山婆”的传说》
黄山,位于原后湾村西南侧,人们习惯叫它“西南山”。因该山山顶远看呈黄色,故名。黄山海拔53.5米,面积0.5平方公里,系黄岛第二高山。昔日,黄山上树木从生,药材甚广,山果颇多。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巩固边防,抵防倭寇,朝廷在东南沿海一带修建卫、所等军事要塞及设施。当时,在黄山顶部建有一座烽火台,系用黄土筑造。
传说,清咸丰年间,黄山东南侧住着一户人家,老两口身边无子女,人们称他们为“黄山公”、“黄山婆”。黄山公系欧姓人之子,乳名青海;黄山婆乃薛姓人之女,乳名兰花,都是后湾村人。两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当年,他们近于婚嫁年龄时,双方父母各自为他们提亲,两人的回答是:青海非兰花不娶,兰花除青海不嫁。于是,父母们便各自为子女“算命”。结果,男为水命,女为火命。水火相克,犯了大忌。二人的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这桩婚事。
数年后,二人已是三十出头的年纪了,在各自的家族中受到冷遇,村里一些人也对此事说三道四。青海愤而离家出走,到外地谋生去了。几年后,兰花也离家出走。二人下落不明。
后来,一年清明节前,青海回来了。半个月后,兰花也回到家中。这时,他们已47岁了,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哥嫂对他们更是冷眼相待。二人的家族将他们开除族籍,不准进村。无奈,他们来到黄山东南侧,筑草屋居住。
原来,兰花外出期间,在一家药店当制药工,常跟大夫学些治病技术。在黄山住下后,兰花常进山采药,回家炮制中草药,为周边的人们治病。有一年,辛安、薛家岛、红石崖、灵山卫等地,瘟疫大发,幸有兰花送医、送药,才使人们得以康复。
青海在外地时,在一家条编铺干活,学了一手精湛的编条技艺。回来后,他从山上割来条子,编制筐、篮等用品去乡间零卖。二人的生活,自给有余。
青海有早起的习惯。一天,他照样起得很早,在黄山半山腰转了一图。正想往家中走时,梧桐树上的喜鹊喳喳地朝他啼叫,他一时只顾看喜鹊,不料被东西绊了个跟头。他低头一看,原来是只木箱子。
他把箱子搬回家后,一打开,见最上层是一幅白绫,上有血书:参(星座名)正晌,月在西,明天正逢辛安集。爹十九,娘二十,送她个名字叫路稀。谁家拾去归谁有,哪家收养哪家的。放上铜钱若干吊,是给孩子买命的。
他们再揭开下面的棉被,发现里面有个刚出生的女婴。老两口意识到,这是个私生女,其父母不便抚养,才送到这里。老两口身边无子女,如今花甲得女,不禁喜出望外,便收养了这个叫路稀的女婴。
路稀10岁那年,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中有个长老教她学功夫、练武艺,并嘱咐说:“你要按我指教的招数、套路常练不懈,日后为国效力;要孝敬父母……”
小路稀醒来后,自知是梦,但却又觉得全身有力、强壮若干。她以为,自己一定是得到了“仙师”的传教。于是,她按师傅的教导,白天帮助父母干活,夜里在自家房前练功。
路稀16岁那年秋天,黄山上逢庙会。这天,赶会的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在庙会上,路稀忽然听到西北角传来女子的啼哭声。凑前一看,方知是一帮无赖在欺凌良家少女。她上前劝阻,反被凌辱。小路稀愤而略施拳脚,打得这帮无赖有的抱头鼠窜,有的跪地求饶。
这时,在场的一个女扮男装的人看清了事情的经过。她便远远地跟在路稀后面,到日落西山时,来到了路稀的家中。
原来,此人是太平军的女将领,太平军专派她来山东一带招募贤人良才。
次日清晨,路稀一家三口便随女将领投奔太平军去了。
《黄山松的传说》
在黄山脚下、薛氏祖坟地里,有一棵军见的古老松树。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后湾村薛氏第十四世祖薛整,由今长江路街道濠南头村移居本村时,在自家地里种下了这棵树,以做纪念。
该树冬夏长青,树干笔直挺拔,高20多米,直径0.6米左右,树冠近10平方米,像一顶伞盖。凡出人胶州湾的船只,以及青岛市区、红石崖、薛家岛、海北崖的人们跳望黄岛时,首先会看到它,为当时黄岛的一大景观。这棵树在船舶航行、作业或引水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作用。
据说,这棵树有些“灵气”。它常年葱绿,好似把巨伞撑在那里;如果它的枝叶出现枯黄,必有不幸之事来临。相传,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因连年大旱,农作物几乎颗粒不收,百姓大饥。这年,该树的枝叶出现过黄色,显示了老树“为民体忧”的情感。在德、日占据青岛期间,此树亦先后出现过类似情景,显示了它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放前,该树被砍伐。
《“黄鬼”*树》
德占青岛时期,德国人在前湾村南面开设窑场,场里有个德国人叫“大零”。因其头发为黄色,人们叫他“黄鬼”。
一日,“黄鬼”去黄山狩猎。当看到那棵有名的“黄山松”时,他脱口赞道:“好一块风水宝地!”“黄鬼”回去后,阴谋伺机破坏这块风水宝地。
月余之后的一天,“黄鬼”领数人前往*(即砍)“黄山松”。当他们来到黄山前面时,晴天烈日间,突然出现一片黑云。顿时,巨雷震耳,大雨倾盆。无奈之下,“黄鬼”只好领人返回。回来后,“黄鬼”身感不舒,躺在床上不觉睡着了。在梦中,有个白发老人用手指着他说:“黄鬼黄鬼,满腹坏水。妄伤神树,破人风水。大逆不道,劝尔莫为。”“黄鬼”醒后,自知是梦。
洋鬼子心底坏,他不听梦中老人的劝告,执意要*掉松树,破坏风水。他让人做好准备,次日上午一定要*树。
这天夜里,他身感异常,不能入睡。子夜时,他独自走出房间,在窑场四周逛了一圈。当他回到房间,推开自己卧室的门时,看到有株巨大的松树“坐”在他的床上,向他微微作笑。“黄鬼”突然受惊,“扑通”一声仰躺在地,顿时口鼻出血,不省人事。其同事发现后,才用船将他送往青岛救治。
“黄鬼”*树一事,从此作罢。
《海龙王庙》
海龙王庙,位于原后湾村东海边上(东湾崖)、今二期油码头北侧厂区内,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该庙系砖石结构,面东背西,长2米,宽1.5米,高4米,略呈正方型,设有院墙,占地50平方米。庙内供有海龙王、海夜叉塑像。1950年被拆除。
以前,渔民们出海前、归来后,均要进庙焚香烧纸,祈求龙王保佑。过往船只上的船民,亦不例外。
传说,龙王庙颇有“灵气”。建庙以来,后湾村从未发生过海上事故。因此,人们对该庙非常敬仰。
据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五艘大船组成的江苏南通民间商船队,满载棉花、大米等物资,来胶州码头做贸易。当船队行至胶州湾入口处,夜幕已降临。突然间,大雾漫天,海面上能见度不足5米,商船之间不能相望。这给夜间的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正当船老大(即船长)发愁时,只听船员们齐声喊道:“前方海面上有两盏灯光!”船老大认为,那一定是其他船上的桅灯。于是,他下令船队跟随灯光航行。航行一段时间后,灯光消失了。他下令停船抛锚,船员们才逐渐人睡。
次日,雾散天晴,商船相聚。原来,5条船均在两盏灯的导航下,在此停泊。他们发现岸上有座龙王庙后,就进庙祭拜。当他们看到庙堂前有两柱巨烛在熊熊燃烧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当船迷航时,是龙王庙的两柱蜡烛在给咱们送光导航啊……
该船队去胶州码头卸完货物,返航至此时,又专程来庙上祭奠。
此故事,传至鲁、苏、浙沿海一带。由此,该庙名声大震。
《杨正义的传说》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后湾村杨氏家族中,有个叫杨正义的人。此人大个头,黑面孔,刚正不阿,正如他的名字,讲求正义。
当年,他家里人口多,土地少,生活十分艰难,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与朋友一起出外谋生。东走西闯后,他们来到河北沧州,在一家盐场千活。那时,清廷腐败,官匪似虎,民不聊生。他看在眼里,愤在心头。
此时,在山东德州、滨州、河北沧州一带,“义和团”组织日益壮大。在工友的介绍下,杨正义参加了“义和团”组织。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一天,他因事来到沧州城里。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双手捧着一块银元和一纸处方,放声大哭,祈求老天爷救命。他来到跟前,询问原委,方知老太太的儿媳妇难产,数日不能分娩,生命垂危。老大大将准备给儿媳坐月子吃的鸡蛋和一件首饰卖掉,换了一块银元去买药。但药店的伙计说那是假钱,拒不接收。因此,老人家才急得在街头痛哭。
杨正义从老太大手中接过处方,去药店为她买回了药。老人家万分感激,将那块假银元放入杨的上衣口袋。杨则赠给老人家3块银元。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一带与八国联军交战。洋鬼子使用洋枪,而“义和团”用的是大刀、长矛。在一次战斗中,“义和团”伤亡较重。正激战时,杨正义自觉左胸中弹,因*敌之情激烈,无暇顾及。
战斗结束后,众人集结在一起时,有位战友发现杨正义左胸部上衣口袋处有一弹洞。杨用手一摸、觉得里面有个什么东西,取出一看,正是那块银元。银元几乎被枪弹穿透,但却救了他一命。
杨正义便将路遇老太太之事,如此这般地说给大家听。大家听后,异口同声地叹道:“人做好事,必有好报!”
《强抓壮丁》
1949年5月24日下午6时,驻薛家岛的国民党军队约一个营兵力,由薛家岛辛岛村后海湾乘大帆船,窜入黄岛,在盐滩村和前湾村前海岸登陆。敌人妄图消灭我辛安区中队驻黄岛的武装力量,强抓壮丁补充兵员,抢掠民众财物。敌军在我胶南独力团及民兵的打击下,于第三日溃 逃。但本村有三名村民不幸被其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