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课程中专门讲述了景色描写的四项基本原则:【路线法】、【视线法】、【品类法】、【时空转换法】。
今天,我们用一个古人做案例来讲述其中的写作方法。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刘皇叔说:
此文乃山水之作,区区两百字,却将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山水相间、四季风光、晨昏景物,写到极致了。
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山,先概括性总写,后具体写,属于总分的结构写法。山势连绵高绝,层峦叠嶂,遮天蔽日,险峻异常,让人望而生畏。
第二段写夏日之水,因为属于丰水期,水势汹涌,一日千里,虽御风亦不如水之迅疾。这就是景色描写中的动态描写手法,对比,夸张,并且与下二段文字一起运用了时空转换手法。
第三段,则写了枯水期的三峡水。冬春之时,属于枯水期,则水有趣,山石怪泉都成为很好地吸引人的景色了。若是在夏季,丰水期,人民的目光自然就只有滔滔江水奔腾不休,被其气势所吸引,不会有别的焦点出现。冬春之时,则不一样了。与上下一段一起,属于时空转换的写作手法。
最后,写秋天的三峡,这个时候写了山林间的动物,依然采用的是动态的写作手法,并且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代入,再用一首歌谣进行自然结尾,借物抒情,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却又意味深远,令人遐想万千,神飞千里之外,只想亲赴三峡,观之四季美景,晨昏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