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茶峒时,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侗族姑娘。
儿子很犹豫,他是中意那位姑娘,可又担心她离开了山里,像母亲那样,思念家乡,在等待中度过大半生。
贾平凹说:“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两代人的经历如同一个轮回,那一刻,父亲明白了儿子的顾虑,儿子也读懂了父亲的不易。
走到小河边时,儿子主动提出,背父亲过河。父亲答应了。
渡河时,两人想起十几年前,父亲背着儿子去闹市玩的场景。
那时,儿子还是个小不点,坐在父亲宽阔的肩头,言笑晏晏。
如今,儿子已然长大,可父亲却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苍老而瘦削。
想到这,父亲的眼眶漫上了泪意。
村里的老人常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当儿子背着瘦弱的父亲,淌过冰冷而刺骨的溪水,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
那一刻,儿子终于放下了曾经对父亲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敬佩和心疼。
晚上临睡前,儿子突然问父亲,山里的人一直住在山里,除了大山,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意味深长地回答:
“他们还有想头,日子越苦越要有想头。
人有想头,就什么头有了,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就像咱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
话虽拙朴,却是父亲最深刻的感悟。
二十几年送邮路,家人的守望,村民的期待……这些都是父亲无比珍视的东西。
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踏上山路,跌倒了继续爬起,受伤了依然坚持。
生活不易,但有了想头,便觉得万事可期。
其实,守候在家的母亲,孤身一人的五婆,乃至千千万万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谁不是靠着想头,捱过人生的一段段苦日子呢?
就像《只要平凡》里唱的那样:
“没有神的光环,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生命的火已点燃。”
哪怕注定一路艰辛,哪怕可能有所失去,但若能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温暖自己,那,便实现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