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长期分离的坏处,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坏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6 13:17:03

妈妈是宝宝来到世界上,第一眼看到的人。而母乳喂养、相爱相亲、一言一语、一歌一笑等等,都是拓宽宝宝眼界渠道的钥匙。宝宝对妈妈产生依恋后,一旦分离将使宝宝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那就是悲伤、绝望和期盼。这种心理活动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会出现,并伴有明显的行为反应。没错,孩子与妈妈的亲子关系质量,关乎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老一辈人说,孩子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大才会亲,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

“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小编一个远亲的女儿一岁半时就被送往老家由奶奶抚养。当时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遭到批评。两年后,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大于兴奋。为了见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这两个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说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她后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研究发现,母子分离的家长与孩子要承担的后果,都极为严重。对于年龄未满4岁的孩子,母子分离早期还会出现急性痛苦症候群,既表现为非常焦虑、哭、要找妈妈。随着分离的继续,孩子的哭声减少,但如果孩子对新的陌生环境感到不理想的话,则会出现极消沉的情绪,表现出悲哀和绝望式的淡漠。长期与亲人的分离,会造成孩子依恋的冷化,使之很难产生对他人的深入联系而出现情爱缺乏症。因此有人认为,没有充分经受养育过程的人,是不会养育下一代的。长期母子分离,未能受到母亲养育的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障碍,如遗尿、咬指甲、刻板动作,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如打人、咬人、破坏公物等。

当然,母子分离是否一定会出现以上反应,还要根据孩子气质特征、环境等因素来断定。从气质上看,愈是活泼且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分离痛苦的时间愈短,反之则分离痛苦的时间愈长。如果母子分离时,还有其他亲人照顾他,孩子情绪的紊乱和痛苦可以减轻许多。如果伴随分离,还出现一个陌生环境(如入托儿所、因病住医院),对孩子是一个很重的心理压抑和打击。确实,孩子入托儿所的初期,将要接受母子分离与新环境的适应双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托儿所的老师特别关注刚入托的孩子,给予他们母亲般的护理照顾,会减少孩子因母子分离而造成的痛苦和焦虑。孩子逐渐对新的照顾者产生信任,形成依恋,在新环境中获得安全感,从而积极地、情绪愉快地投人到集体活动之中。

爱的表现,就是“在一起”。不要在心里判定,把对孩子的陪伴于工作而言,连最起码的制衡资格都够不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只要有可能,让我们都尽可能长地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避免他过早地经受分离痛苦。因为,对于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从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欢迎关注!

和孩子长期分离的坏处,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坏处(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