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 犍陀罗2-3世纪)
(大足石门山观音窟北宋)
法华《普门品》描述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佛像艺术中常见看到观音救苦救难的场景。印度五世纪阿旃陀石窟第4窟入口侧面的浮雕,就表现了观音菩萨救象难、野兽难、罗刹难、火难等的画面。
(观音救苦救难 印度阿旃陀石窟 第4窟入口侧面 五世纪)
中国隋代出现的敦煌壁画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顶的壁画为一铺观音经变,不但表现了观音救难的画面,如救火难、水难、罗刹难等,还表现了观音菩萨化为三十三种不同的样貌,说法度众的画面。
(观音经变敦煌壁画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顶 隋代)
根据净土系的经典,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所以常以阿弥陀三尊的形式出现,另外,在西方净土图中也时常可见观音菩萨的身影。《观无量寿佛经》云:“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顶上毘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观大势至菩萨……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因此冠有化佛,成为观音菩萨的重要特色。西夏十三世纪的来迎图,观音菩萨即冠现化佛和冠有宝瓶的大势至菩萨合持一个金色大莲台来迎接往生者,往生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