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是单身,十有八九会有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不想将就”。
是啊,无论是情感、还是生活,我们都不想太过为难自己。
一直以来我也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无比顽固的“不可能将就”的人,以至于无论是谁用什么口吻跟我说“差不多得了”“要求别那么高”“你也老大不小了”,我都能很释然的予以一个只动嘴角的微笑,说一句谢谢,转身离开。
但是当我开始专注于情感领域的学习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不将就”。我们不将就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不将就说白了,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婚恋观,如何看待爱情这件事情,决定了最终会选择什么样的另一半。
心理学家Knee提出过一个经典的理论“关系内隐理论”,他将婚恋观划分为两种类型:宿命型和成长型。
宿命型的大多是这样思考的:
那些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和我匹配的,要么不是;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一开始就找到那个合适的人;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一开始不是很好,那么它不可避免会失败;恋爱关系能否成功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想一段关系持久,它必须一开始就看上去是正确的;一段没有完美开始的恋爱关系永远不会成功;在一段恋爱关系开始时遇到困难是这段关系失败的明确信号
而成长型的人确实这样思考的:
一段理想的恋爱关系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完善的;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是通过努力坚持和解决矛盾而发展改善的;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在与伴侣一起解决矛盾中不断学习;恋爱中的挑战和障碍能使爱更加强大;恋爱中的问题能使伴侣之间更亲近;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几乎所有恋爱关系都会成功;如果没有发生时不时的矛盾,恋爱关系无法改善;成功的恋爱关系需要定时维护。
也就是说,宿命型的人觉得一定会有一个人能符合自己对于另一半的理想化预期,找到了这样的人,就能完美的相爱。就比如在相亲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对方有很多不符合自己特质的标准,那么就会很轻易的拒绝。
而成长型的人,则会看到对方身上存在着吸引自己的特点,对于不符合预期的部分也会给予更多的机会。
所以所谓“不将就”的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我们主观预期和标准而做决定的。
就好比我们进行了一场考试,有的人没有及格,拿到了59分,有人则拿到了九十多分。我们是不是就该认定拿59分的一定就是差生呢?那剩下的41分有没有可能通过努力得到呢?
好几年前我就听过一句话:女孩子要少看偶像剧,否则嫁不出去。
直到现在,我才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对于宿命型的人来说那些剧里的男主角们真的太过致命了。
即便是忙碌的霸道总裁,也可以长又帅气,还能随时放下身段给你甜甜的恋爱。哪怕最后受伤的男二号,也是有房有车,随时都能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
往往就是这些只呈现出最美好一面的爱情故事,潜移默化的将我们的主观预期提高了超多档位。有时候啊,谎话说多了,自己都会信以为真,更何况是这些任谁的心心念念的美好的期许啊。
所以,太过于沉浸在宿命型婚恋观的人相较于成长型的来说,更容易错过有可能成为自己另一半的那个人,而且不止一次。成长型的婚恋观在爱情中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当我跟我的一位大龄未婚女青年朋友分享今天的话题时,她说你的意思就是成长型的比较好呗,可是没有一见钟情,谁想要开始日久生情。
是很有道理,不过关于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的话题,下次也有必要和你好好聊一聊。
曾经也坚信宿命的我,太能理解她的固执了。我甚至都想好了她的反驳理由,不就是在告诉我差不多得了吗?
宿命型的人适当降低预期,其实并不代表放弃原则,是否忠贞、本质是否善良、三观是否端正,这些都是万万不能妥协的,只是要将自己画好的这幅理想的画,擦去一些线条,让其更柔和一些。
毕竟想从上亿人口中,找到和自己画中一模一样的简直是天方夜谭,哪怕第一眼遇上了,也会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色彩的差异。
所以别让自以为的“不将就”变成海底捞针。也别让那些浪漫的幻想,给你多添一抹孤独的悲凉。
适当放下一些预期,或许你会看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作者:Sandy双双 拥有65万粉丝的治愈系电台主播。
用声音温暖你的耳朵,分享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