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观沧海是什么情况下写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17:17:56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已经52岁的曹操为了巩固既得的战果,决定远征乌桓,扫除袁氏势力的残余。他于五月雨季出征,为了抢得作战先机,他选择了一条很久没人走过的路。

曹操率军一路“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前后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无终”(大概在如今的天津)跑到柳城(如今辽宁朝阳南),一举端掉了乌桓的老窝。

这一战打得十分惨烈,“乌桓军大败,死者被野”。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此战对巩固中原的安全是有利的。

不过从生民的角度来看,结果是相当残忍的。曹操之子曹植曾经写过一首《梁甫行》,描写战争结束后,乌桓一带百姓的生活场景。

诗中说当地的人居住在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为了躲避战争,这些人有家不敢归,以至于“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观沧海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观沧海是什么情况下写的(5)

狐狸和兔子把民居当成了自己的天堂,在里面上蹿下跳,人反而跑到山林里面去当了“野兽”。所以说战争是把双刃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认为历史是靠英雄书写而成,但是历史何尝不是由人民的血泪书写而成的呢。人民就像是狂风骤雨下,汪洋大海之中的那一条打鱼船。

*一直都非常欣赏曹操,认为他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允文允武的真英雄,他的《观沧海》也是一首不朽的名篇。

不过曹操笔下的这首《观沧海》与*写的这首《浪淘沙》比起来,还是欠缺了一点点人文关怀。

*这首词最后的“秋风萧瑟今又是”,写的不是他与曹操观海具体的时间的重叠,而是指他当时所在的地点、风物的情状,大致与一千年前是相同的。

观沧海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观沧海是什么情况下写的(6)

不过,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词中的“秋风萧瑟今又是”的所指: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到了1954年的夏天,中国的外忧问题暂时得到了缓和。

那个时候,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台湾问题了。那么,要不要像曹操平定乌桓一样,出兵解决台湾问题呢?

重点在于“换了人间”,以前的曹操是军阀,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可以视人命如草芥,如今的中国可大不一样了,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不会再出现不顾打鱼船死活的情况。

结语

一直非常喜欢读*的诗词,一边阅读,一边做自己的理解分析,尽管受知识的局限,有时候解读得不是太准确,但是坚持下来总还是有所得的。

最初读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时,发现它有模仿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的痕迹。不过词的立意、构思和叙事风格和后者截然不同,以至于*自己不说,都没有人知道。

观沧海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观沧海是什么情况下写的(7)

所以当时读完以后感到非常开心,以为自己又学到了一种创作“偷师”的技巧。但是对于词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做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今重读这首词,由“秦皇岛外打鱼船”联想到革命战争背景下底层人民的困苦,再想到*一向尊重与关怀底层百姓,把人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真英雄时,才能真正理解词末“换了人间”的真谛。

人们常说,“五百年才出一个*”,像*这样时刻把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福祉挂在心上的好领袖,怎能不让人深切地追思缅怀呢!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