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蛙虫鸣叫。作为夏日的标配昆虫,蝉是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蝉,又称知了,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它既是一种应季的昆虫,也是一种高蛋白食品。其特点是若虫在地下蛰伏数年,然后破土而出,爬上树梢,蜕皮羽化。雄蝉会鸣叫数日,吸引雌蝉来交配,夏末秋初就会死亡。
由于蝉的鸣叫声响亮清脆,穿透力极强,因此,蝉在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通过5首优美的咏蝉诗,来体会一下蝉的含义。
1.《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触怒武则天被下狱后,在狱中所作。西陆,指秋天,按照太阳在黄道的位置,在西方时为“西陆”。骆宾王以蝉声起兴,通过秋蝉的遭遇来表达自己身陷囹圄的处境。同时,也已蝉声的高洁,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其中的典故南冠,是指楚国乐师钟仪,被晋国抓住后仍然坚持带着故乡的帽子。后世以南冠指代囚徒,用在这里也十分贴切。这首诗语句通常,感情自然,以蝉来表达高洁的志向,堪称“咏蝉诗”的顶峰之作。
2.《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的触须沾染清露,蝉鸣远播桐林。它处在高处,无需借助秋风,声音自然就会传播很远。清露、流响、居高,都显示蝉的卓尔不群和高尚节操。虞世南和骆宾王虽然都是以蝉咏志,但却各有特色。骆宾王的蝉,充满了无人理解的悲愤。虞世南的蝉,则体现了不落流俗的风度。
3.《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来在高处吃不饱,叫得再响也是徒劳。明天早上就没力气叫了,但大树依然如故。想起来,这跟我自己是一样的啊。官不大,禄不高,家徒四壁。这一声蝉鸣,正是对自己最好的提醒。李商隐这首《蝉》,与骆宾王和虞世南的两首《蝉》,都是五言诗,被后人称为“咏蝉三绝”。与以上两首不同的是,李商隐的《蝉》,不再表示自己的志向,而是通过蝉来表达自身艰难的处境,颇有不满现实、发牢*的意味。因为李商隐的仕途一直就没有顺当过,这大概是他的《蝉》之所以有此意味的原因吧。
4. 《咏蝉》 唐 于武陵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又是一首唐诗。这首诗与以上“三绝”相比,并不逊色。诗人远离故土,在江上听到一声蝉鸣,想到又过了一秋。这蝉鸣似乎在催促秋风赶快把树叶吹进,似乎在劝慰旅客调转船头回家。但是,谁愿意远离家乡四处奔走呢,这都是无奈之举,不是蝉鸣之故。作者的故乡一定有很多的蝉鸣声。大江南北的蝉鸣,声音何其相似。听到这蝉鸣,就联想到了家乡,这蝉鸣引发的思想之愁,富有新意,充满感伤。
5.《蝉》 唐 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
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
每到闻时似不闻。
晚上,高树蝉鸣响入云霄。这蝉鸣不仅让我生愁,想必也令君生愁。蝉在鸣叫时,总是响一会儿,歇一会儿,再响一会儿。当你想听时,声音渐渐消失了。当你刚刚忘却时,它又开始响了起来。这就如同我们一样,不见面时十分想念,想见面时却无音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都没有俗事缠身,好好团聚一番啊。这首诗十分巧妙的地方,最在于把蝉鸣的特点与人之间的友情相联系,把思念之愁融入蝉鸣之中,贴切婉转,余韵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