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身边有数码控,或者你本身就经常观看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会,那么这个英文缩写你肯定听说过——GPU。
但是如果有人咨询买手机考虑哪些因素,那么除了价格之外,我们惯常听到的可能就是CPU、RAM、ROM、快充、屏幕刷新率、拍照效果……
而GPU,是那个提起来的时候数码控也会说一声“这个也很重要”的参数,但相信我,一般人不会在乎这个。
当然,如果你身边有游戏控,那么情况就会很不一样。他会告诉你,一个拥有高性能显卡的电脑/笔记本必然是高端产品,而高端产品却未必有出众的显卡。而在他们眼里,买手机肯定是要看一下GPU参数的,毕竟这直接关系到游戏体验。
对于普通人来说,手机上的GPU一般都是跟CPU的算力匹配的,跟价格也是高度匹配,但我们依然有必要了解一下,GPU怎么发展至今的?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了解它。
GPU发展进程
GPU发展史:也许故事才刚开始GPU,英文全称Graphic Processing Unit,中文名称叫图形处理器,在电子领域它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主要应用于图形信号处理的单芯片处理器,在电脑中,如果你的显卡是独立显卡,那么GPU一般就处在PCB板的中心。
跟CPU的诞生不同,GPU是先拥有理论和雏形,然后等计算机技术发展到出现较为复杂的图形后,它才正式登台:
196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博士伊凡•苏泽兰发表的论文以及他的画板程序奠定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在随后的近20年里,计算机图形学在不断发展,但是当时的计算机却没有配备专门的图形处理芯片,图形处理任务都是CPU来完成的。与此同时,因为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对于图形处理的需求也没有那么迫切,甚至绝大部分人还没有使用过计算机。
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电影行业及工程行业,对于计算机在图形处理方面的需求迫在眉睫,1984年,SGI公司推出了面向专业领域的高端图形工作站,才有了专门的图形处理硬件,俗称图形加速器。它们开发的图形系统引入了许多经典的概念,比如顶点变换和纹理映射。在随后的10年里,SGI又不断研发出了一系列性能更好的图形工作站。但是,由于价格非常的昂贵,在消费级市场很难获得普及,用户非常小众化。而这段时期,在消费级领域,还没有专门的图形处理硬件推出,只有一些2D加速卡。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1995年,就是在这两年间,万维网和网页浏览器被发明出来,与此同时互联网建设如火如荼,桌面系统的成熟也让个人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切都推动了GPU的发展:1995年,3Dfx公司发布了消费级领域史上第一款3D图形加速卡voodoo,这也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显卡。
注意,这里是3D图形加速卡,它的实质是非GPU芯片为核心的显卡,而非GPU。
从这个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事——消费者对于图形处理的需求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变得更加复杂高深。而这就需要显卡拥有更为非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图形的加速处理。
Geforce 256
1999年8月,划时代的Geforce 256来了。
Geforce 256是英伟达(NVIDIA)公司推出的代号为NV10的图形芯片,值得注意的是,他是第一款提出GPU概念的产品,换句话说,它定义并展示了GPU是什么样的一个电子元件。
Geforce 256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有“T&L”硬件、立方环境材质贴图和顶点混合、纹理压缩和凹凸映射贴图、双重纹理四像素256位渲染引擎等。“T&L”硬件的出现,让显示芯片具备了以前只有高端工作站才有的顶点变换能力,同时期的OpenGL和DirectX 7都提供了硬件顶点变换的编程接口。GPU的概念因此而出现。
而除了英伟达,2001年,GPU行业的另一巨头ATI(2006年被AMD收购)推出了Radeon 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