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未来的世界,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已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在经过木星附近时所发生的故事。
情节不一一概述了,结局是在主角全员的努力下,地球成功挣脱木星的引力,开始了漫长的流浪地球时代。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作为一部科幻片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是回到刘慈欣的原著,其实在开启真正的流浪时代之前,还有一篇“叛乱”。
作为电影,编剧重新改写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删除了“叛乱”这一篇幅,使得整个电影在科幻的基调下,更具人文和情感色彩。
而原著《流浪的地球》分为4篇,依次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和流浪时代。
依然是在地球挣脱木星后,本以为会一切归于平静,但是却爆发了推翻联合政府的人民战争。
最初只是少部分人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太阳依然和以前的参数一样,接着这个可怕的说法迅速在全世界蔓延,随后一个民间组织向太阳发射的探测器数据显示,太阳和四个世纪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随着探测器数据的公布,地下城的战争一触即发。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发表‘太阳不死“的演讲,并号召人们看清联合政府的野心,推翻联合政府。
为了流浪地球的计划,人民牺牲了太多太多,艺术、书籍已是遥远的历史,又因为发动机的燃烧,地面无法居住,所有人只能在地下城里苟且生存。
到头来,这一切竟然都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随着越来越多人民的加入,叛军势如破竹,仅仅三个月联合政府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后,叛军包围了联合政府的控制中心,在那里坚守的5000多人被迫脱掉防护服,暴露在严寒下等待死亡。
人民开心地唱起了《我的太阳》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发动机停转一个小时后,那些联合政府的“野心家”早已被冻成冰人。
就在这时,太阳爆炸了。太阳死了。
这个情节是不是有点讽刺?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如何评价《流浪地球》原著结局:坚持真理的人都死了,暴民却活下来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会感到一丝苍凉,对,不是同情,不是谩骂,真的只是无力的苍凉感。
我们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掌握真理的那些人死了,被愤怒驱使的暴民却活了下来。这确实讽刺了人性,但是然后呢,没有然后。
故事中的叛军依然活下来了,地球依然流浪。没有提及叛军会如何处置,没有花篇幅来描写人民在太阳爆炸后的心态。
我本来写这篇文章时,想把这个结局当成人性来讲,因为大家似乎一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想到,啊人性就是自私,人性就是黑暗。
但是,实际上,人性不只有黑暗这一面。在书中前半部分,人类为了流浪地球这一宏伟的目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
最后的反抗或许是重压之下,释放情绪的豁口。
所以,不可简单地用人性来论及。
换个角度看,刘慈欣对结局的设定恰好照应了一句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活在世上,匆忙而来,匆忙而去。只有天地是永恒的。
在宇宙客观规律面前,我们都是尘埃。即使我们会思会想,也只不过是一粒有思想的尘埃。
此外,文中联合政府被迫投降时的那段话也可以立意一下: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个世纪,还要延续100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不管在什么时代,永远保持理智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事。不要被愤怒掩埋理智,鉴于其困难程度,只能说尽量保持理智。
假如你处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作为平民,你是选择端起枪加入叛军还是选择维护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