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这一路顺利得有些过分,连老天爷也有点嫉妒,要给他来点小磨难。
十九岁准备参加会试的时候,纳兰容若突染寒疾,没能参加殿试
比起古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磨难,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或许也可以说,这并不算磨难,而且算是老天爷的偏爱也未尝不可。
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并没有郁郁寡欢,而且还主持编撰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还编成了《渌水亭杂识》,没有浪费大好年华在官场中磨灭心性,何尝不是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三年后康熙十五年的殿试,纳兰性德毫无意外地考中了二甲第七名进士。
又因文武双全,一年后被皇帝委派为三等御前侍卫后晋升为一等御前侍卫。
徐乾学曾经赞他:“有文武才,每从涉猎,鸟兽必命中”。
2
知音难求,知君何事泪纵横
在那个年代,诗文严谨,被当成是正经的立言之途。
词因为通俗,又流行在市井酒肆之间,常有浮华之语,都是些花前月下之词,上不了台面。由此也一向被正统的文人们看不起。
但是就在纳兰性德十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中国诗词史上的盛事——秋水轩唱和。
周来浚到京城拜访世交好友孙承泽,一些名流听了消息也纷纷前去拜访。
其中一名访客曹尔康见墙壁上写着不少酬唱的诗词,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首《金缕曲》。唱和的词需要步韵,难度非常大。其他来访的文人名士们技痒,也纷纷用《金缕曲》这个词牌写出了不少词。
这场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乃至于天南地北的文人*客们的这消息之后也纷纷表示要参加,全国一时间投书如云,曹尔康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一时兴起竟然成为改变整个康熙初年文坛风气的导火索。
后来,纳兰容若遇到顾贞观,如同伯牙遇上钟子期。
年少的纳兰性德,哪里按捺得住自己的兴奋与激动,他在一幅命名为《侧帽投壶图》的画上写下了《金缕曲》,送给了顾贞观。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一句“德也狂生耳”,颇有豪气,整首一气呵成。此词一出,轰动一时,人人争相传诵。在现在人们的印象中,纳兰词大致都是缠绵悱恻,清雅哀婉的。也不止一次地有人拿他跟李清照,李煜作比较,也有人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是纳兰容若。但是谁又知道纳兰容若骨子里也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人。
据历史记载,纳兰容若不干政事。为了帮知己营救吴兆骞,他破例了。
“五载为期”,是纳兰容若对顾贞观的承诺。
顾贞观与吴兆骞是至交,而纳兰容若和吴兆骞这两人儿根本不认识,纳兰容若生前也未曾见过吴兆骞一面。但是本着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的原则,纳兰容若早已把吴兆骞当成是自己的朋友。
顺治十四年,发生了著名的“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人诬告受了牵连。
第二年接受检查和复试的时候,他竟因为心中气不过,交了白卷。
最后不但被革除了“举人”的名号,全家都被发配到了宁古塔那个不毛之地长达23年之久。
顾贞观心中不忍,但奔走多时,仍毫无进展。案子是顺治皇帝亲自定下的,谁又敢说一个不字,康熙皇帝自然也没有翻案的打算,救好友难如登天。
但是纳兰做到了。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抱着这样的决心,五年之后吴兆骞终于安全地回到了中原。能把救素昧平生的人当作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这是何等的义气啊!
顾贞观和纳兰容若合力救出吴兆骞也一时传为佳话。也是在这一年,父亲明珠大学士赏识顾贞观的才华,礼贤下士,聘请顾贞观为儿子纳兰性德授课,两人从此亦师亦友。
人海茫茫,得一知己如此,人生无憾矣!
3
情深不寿,当时只道是寻常